[《廣韻》蓋切,去泰,端。]
(4)系束,捆縛。
(5)特指蛇。蛇長如帶,故稱。用以稱體形扁長動物。參見“帶魚”。
(7)掛,佩帶。
(10)攜帶,夾帶。
(11)率領,帶引。
(17)兼併,領有。
(2) 同本義行,道。——《説文》行有死人。——《詩·小雅·小弁》遵彼微行。——《詩·豳風·七月》
(4) 排為行,橫排為列左右陳行,戒我師旅。——《詩·大雅·常武》凌餘陣兮躐餘行。——《楚辭·九歌·國殤》奉讀書,五行並下。——《後漢書·應奉傳》
(5) 軍隊編制,二十五人一行鄭伯使卒出貑,行出犬雞。——《左傳·隱公十一年》
(6) 隊伍,軍隊陳勝、吳廣皆次當行。——《史記·陳涉世家》使行陣和睦。——諸葛亮《出師表》
(8) 行業。原指工商業中類別,後泛指職業次當行。——《史記·陳涉世家》
(9) 如:幹裝修水管這一行;你幹哪一行?;行計(行業);行户(行業,妓院;商户)
(10) 營業機構;商行。如:行鋪(商行店鋪);行貨(貨物;特指貨,劣貨;隱語指男性生殖器);行户(宋以後稱加入商行商户)
(11) 排行。如:你行幾,我行二;行第(排行次序)
(1) 強行,行行,樣子。——《集韻》
(1) ——“道行”( dàohéng):僧道修行功夫,比喻技能本領
(1) (會意。彳,亍。本義:走路,行走)
(2) 同本義行,人之步趨。——《説文》行,。——《廣雅》中行復。——《·復》我獨南行。——《詩·邶風·擊鼓》行彼周行。——《詩·小雅·大東》行李往來。——《左傳·僖公三十年》天子四海為家,故謂居為行所。——蔡邕《》三人行,有我師焉。——《論語·述而》此雖免行,猶有所待者。——《莊子·遊》羊子嘗行路。——《後漢書·列女傳》行數十里。——《世説語·》與偕行。——· 魏禧《鐵椎傳》
(3) 如:出行(到外地去);遠行(出遠方);行三坐五(前呼後擁,行坐有人旁伺候);行學(上學);行行(走動);行次(行走;走到)
(4) 出遊;出行;出動坐席行衣,分為七覆,煙火魚鳥,置作五衡。——唐· 李商隱《謝何南公和詩啓》
(5) 如:行腳僧(行腳僧人,行腳頭陀僧。雲遊四方和尚);行踏(遊逛);行幕(宿處稱);行糧(兵士口糧);行廚(隨軍廚師);行童(佛寺裏童僕)
(6) [車船] 行駛湯湯川流,中有行舟。——三國魏· 曹丕《行》
(10) 言圍棋下子。如:行門(圍棋法,隔一路下子叫行門);行棋(下棋)
延伸閱讀…
(11) 流動,流通背夏窘逝兮,沂行川而嘆。——晉· 陸雲《九愍·修身》
(12) 如:行川(流水);行光(水中閃爍光影);行杯(流觴,流杯。古代風俗,每逢三月上旬巳日,於環曲水渠會,置酒杯於水上流,杯流行停於誰前,誰取飲)
(19) 如:行權(臨時變通;權宜行事);行化(消化);行財(管理錢財夥計);行究(查究;追究);行遣(處置,治罪);行去(行不通);行吊(進行弔唁)
(22) 賞賜;給予。如:行田(賦田,授田);行爵(賜爵);行糜(賜糜粥。謂行仁政);行恩(施與恩德)
(23) 將,要。如:行危(處危險境地);行至(等到);行且(要);行年(指到年齡);行休(謂生命到盡頭);行看(且看);行幾();行(即;要)
(1) 貫穿以次貫行,固執無違。——《漢書》
(2) 那裏——表示處夢魂,今宵不到伊行。——周邦彥《風流子》
(1) 路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3) 道理,事物發展規律下有直言,臣行。——《國語》天之行。——漢· 賈誼《論積貯疏》
延伸閱讀…
(5) 佛教語。戒行,指學佛學道人遵守戒律刻苦修道行為。如:行持(持戒修行);行心(修養心性);行門(佛教語。修道境界);行婆(居家事佛老婦);行禪(佛教語。打坐靜修)
◎ 古代行軍時防止士卒喧譁用具,狀如箸,銜口中:“如赴敵兵,銜枚疾走,聞號令,但聞人馬行聲”。
◎ 量詞,於“個”,多用於形體東西:一枚別針。不勝枚舉(一個一個地舉完)。
stalk of shrub, trunk of tree
(1) (會意。木,攴( pū)。本義:樹幹)
(2) 同本義枚,枝幹。可為杖。——《説文》竹曰個,木曰枚。——《釋名》枚,條。——《廣雅》施於條枚。——《詩·大雅·旱麓》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周南·汝墳》
(3) 馬鞭於東門中,枚數闔。——《左傳·襄公十八年》
(4) 古代行軍時,士卒口銜用以防止喧譁器具,形如筷子軍士銜枚,夜登芒山,明擊。——《北史》
[①][yù][《廣韻》魚欲切,入燭,疑。](1)温潤而有光澤美石。(2)泛指玉石製品。如圭璧、玉佩、玉簪、玉帶。(3)指玉製樂器。(4)指玉笛聲。(5)比喻色澤如玉之物。(6)比喻美德、賢。(7)敬辭。多用以尊稱對方身體言行。參見“玉體”、“玉面”、“玉音”、“玉趾”。(8)形容。(9)形容潔白。參見“玉羽”、“玉雪”。(10);。(11)相助,磨練。(12)太平天囯時丞相女軍帥女稱呼。(13)方言。製作,使彎曲。(14)方言。。
【午集上】【玉字部】 玉; 康熙筆畫:5; 〔古文〕*【唐韻】【】魚欲切【集韻】【韻會】虞欲切,*音獄。【説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潤澤温,仁之方。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其聲舒楊,聞,智之方。不撓而折,勇之方。鋭廉而技,絜方。【五音集韻】烈火燒之不熱者,眞玉。【·鼎卦】鼎玉鉉。【疏】正義曰:玉者,堅有潤者。【説卦】乾為玉金。【疏】玉金,取其淸。【詩·大雅】金玉其相。【禮·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潤而澤,仁。慄,知。廉而劌,義。垂之如隊,禮。叩之其聲淸,詘然,。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孚尹旁達,信。氣如白虹,天。精神見於山川,地。圭璋特達,德。天下貴者,道。【管子·篇】玉者,隂隂。【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温,是君子寶之。 水玉,水精。【史記·司馬相如傳】水玉磊砢。【註】水玉,水精。 美貌。【公羊傳·宣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此。【疏】言玉面
玉:美石為玉,玉是石頭,質細而,有光澤,透明,可雕琢成工藝品。指,、,如玉液、亭亭玉立。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