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注音:ㄒㄧㄡˋ,粵拼:sau3,閩南語:siù、方音符號:ㄒㄧㄨ˪),是古代中國天文學的術語,指是天球上黃道和天赤道附近二十八個星座(或稱星官[1])。
這二十八個星座成為中國古代天文學赤道坐標系組成部分,每一宿一顆恆星距星,以此作為天文坐標,可以用來計量太陽、月亮、五大行星、彗星運動天體運行位置,是觀測其他恆星基礎。
此外,二十八宿於排列和組織中國古代星座,表示包含多個星座一片天區。
以角宿為例:角宿最初指是赤道附近角宿星座,恆星角宿一距星;後來指角宿天區,包括角宿星座以及其赤經度相似其他一些星座。
中國古代天文學許多概念一樣,二十八宿可以於術數佔算。
是七曜和動物配合,稱為「禽星」。
二十八宿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次。
「宿」、「舍」、「次」可以表示住宿、旅居處,此指是日月星辰住所。
[4]:89,92[5]
歷史上,二十八宿包含哪些星座,以及各宿距度、距星、次序,發生過變化。
月亮每一天所在那片恆星,看成是月亮當天歇息驛站或旅館,因此這些恆星分成27或28個星座,即二十七或二十八宿。
中國古代早期使用過二十七宿,後多以二十八準。
[2]:261-262
儘管「二十八」與月亮有關,但二十八宿建立並不只是記錄月亮運動位置,因此並不是地天空分成二十八份。
實際上,每一宿所佔跨度。
這麼做目的是選擇二十八顆星作為標準點,由此建立一個周天星座坐標體系,從而可以進一步認識太陽和月亮關係,瞭解日、月、行星運動。
[2]:262-263
,中國古人戰國時建立起了二十八宿體系。
這是一個赤道坐標系統,以天赤道為平面,赤經和赤緯來定位天體位置。
赤緯用「去」表示,天體到北天極角距離。
赤經「入宿度」表示,天體其西側第一顆標準星赤經角度。
這樣用來和計算赤經標準星稱為「距星」,共計二十八顆,其屬星座二十八宿。
距星和距星之間赤經差稱為「距度」。
[3]:10-11雖然該體系赤道坐標系統為基礎,但選擇二十八宿只有一半接近赤道,則接近黃道,説時能區分赤道和黃道。
[4]:85-86
漢武帝時,鄧人制訂《太初曆》,統一了二十八宿及其距星,並沿用到元代,列下方表格中。
從《崇禎曆書》開始,距星「某宿一」命名。
明清時期,奎、觜、參距星發生了調整,奎宿二、觜宿二、參宿三是變動後現在名稱。
北宮危和墳墓組合,像一隻鹿或麒麟;後來組合,像一隻烏龜,附近螣蛇像一條蛇。
唐代《開元佔經》中保留了説戰國石申觀測度,其數值甘肅天水放馬灘戰國秦墓出土簡牘、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初汝陰侯墓出土圓盤上距度接近,而漢代以來距度有,表明西漢時期距星進行過規模調整和統一。
《史記·律書》中記錄了另外一套可能繼承戰國甘德二十八舍系統,其中沒有鬥、觜、井、鬼,而有建星、罰、狼、弧,可能是古老體系。
[4]:88-91[6]:78-81甘德二十八舍系統石申二十八宿系統,分佈,所以有可能是原始二十八宿調整後結果。
[7]
變動原因之一於歲。
於歲作用,二十八宿之間距度會發生變化,加上二十八宿並非均勻分佈,之間有有,所以某兩顆靠近距星之間距度可能會變成負數,位置互換。
例如13世紀後,觜宿距星(獵户座φ¹)和參宿距星(獵户座δ)赤經順序前後調轉。
想知道更多二十八星宿嗎?看下去..:明末清初耶穌會傳教士發現這一點後,換了觜宿和參宿順序,觜前參後變為觜後參前,卻遭到了地反對。
,乾隆十七年(1752年),通過觜宿距星改定獵户座λ,參宿距星改為獵户座ζ,恢復了觜前參後傳統。
兩顆距星變為觜宿二和參宿三。
[5]
另一個原因是,古人可能最初選用天空中星星作為距星,但這些亮星可能離赤道。
後來,二十八宿觀測體系完善過程中,改用、但處於黃道/赤道帶上恆星作為距星。
如甘德二十八舍系統中有天狼星,後來改為井宿。
汝陰侯墓圓盤上,心宿星今心宿二,畢宿星今畢宿五,參宿星今參宿四,後來採用。
[8][2]:268,272
關於二十八宿起源時間,眾説紛紜。
古人可能發現了黃道帶或赤道帶附近個別亮眼恆星和星座,但這於形成了黃道帶或赤道帶或二十八宿整體概念。
[2]:264整體二十八宿文獻中出現於《周禮》中「二十有八星」。
延伸閱讀…
星名見於《呂氏春秋》。
出土文物中古老是曾侯乙墓中繪有二十八宿星圖漆器箱蓋,時代戰國初期。
[9]:10 [6]:9,11,13-13
從天文學計算來推測,則可以將二十八宿體系創立年代追溯得。
二十八星宿中黃道星宿今天黃道帶上,赤道星宿於歲存在,位於赤道帶上。
馮時計算,赤道星宿與赤道帶符合得理想時間是公元前35世紀前30世紀。
[2]:265竺可楨發現,牛宿和女宿指是牽牛星和織女星,雖然現在織女星赤經牽牛星之前,但二十八星宿中是牛宿先於女宿。
[10]牽牛星和織女星赤經順序對調時間公元前36世紀前30世紀之間。
[2]:268
作為星空坐標以外,二十八宿於排列和組織星座。
隋代丹元子《步天歌》對全天星座進行了規劃和分區,將天北極附近星空分成三垣,其餘星座縱向分割成二十八個天區,赤經度分入二十八宿。
如角宿天區包括角、南門、天門、平道十一個星座。
[6]:82
二十八宿建立後,分為四組,四宮、四象、四季相配。
四象由來,並非一宮之中七個星宿整體形象,而只是其中一部分主要星座形象。
東宮角、亢、氐、房、心、尾六宿,像一條龍形狀,可能華夏文明中「龍」形象由來。
西宮觜、參、伐像一隻老虎。
南宮柳、星、張、翼組合,像一隻鳥。
北宮危和墳墓組合,像一隻鹿或麒麟;後來組合,像一隻烏龜,附近螣蛇像一條蛇。
延伸閱讀…
戰國末年到西漢初年間,青龍、朱雀、白虎、玄武這四種形象開始整體性地一宮內全部七宿聯繫起來。
[2]:261,308,312-313,318-320
中國古人某種應關係來劃分地域,稱為「分野」。
分野理論核心是地域天體應星土説,星土説核心是十二次及二十八宿分野。
[11]二十八宿與地域應有多種記載[11],《開元佔經》中記錄如下[12]:
二十八宿是天文星象學,二十八宿是以北極星中心,所定出之東、南、西、北方位天象,北極星稱「北斗星」,是叫「北極紫微」。
所謂宿就是指星座而言,二十八宿是指,天象星座,東方稱「青龍」,南方稱「朱雀」,西方稱「白虎」,北方稱「玄武」。
二十八宿是之東南西北各有七宿,其星數並非,東方七宿有三十二星,南方七宿有六十四星,西方七宿有五十一星,北方方七宿有三十五星,全部共有一百八十二星,循着軌道運行,我們稱「黃道」。
「角」 東方七宿之首,屬於處女座,有二星,為一等星,其光白色,象徵着造化萬物,天下太平。
「亢」 為「青龍」東方之第二宿,有四星,屬於處女星座,為三等星,其星如代表無疾,如暗,象徵有天旱,或瘟疫。
「氐」 東方七宿之第三宿,天秤座,有四星,主疾病星。
「房」 東方七宿之第四宿,屬天蠍星座,有四星,其星明象徵着政,百姓安樂。
「心」 東方七宿之第五宿,有三星,屬於天蠍星座,為一等星,其色紅,稱為商星代表文明昌盛。
「尾」 東方七宿之第六宿,有九星,屬於天蠍星座,俗稱龍尾九星,其星明,象徵五穀豐收,如暗有洪水患。
「箕」 東方七宿之第七宿,有四星,屬於人馬座,鬥北,箕南,又名「南箕」,代表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鬥」 為北方「玄武」七宿首,屬於人馬座,有六星,稱「北斗」,其易明代表天下太平,國富民安。
「牛」 為北方七宿之第二星宿,有六星,屬摩羯座,又名「牛郎星」或牽牛星,其星明象徵六畜興旺,五穀豐收,安樂和利。
「女」 為北方七宿之第三星宿,有四星,屬寶瓶座,此星象徵女性,,代表婦女昌盛,女權主事。
「虛」 為北方七宿之第四星宿,有二星,屬寶瓶座,人馬星座,美麗雙星,,代表天下太平,安康事,其星暗,指有動洫,兵亂無寧。
「危」 為北方七宿之第五星宿,有三星,一星屬寶瓶座,二星屬雙魚星座,見危則,暗則主有大災。
「室」 為北方七宿之第六星座,有二星,屬雙魚星座,此星明,象徵國運昌隆,百姓樂,利如暗則天下大亂,瘟疫橫行。
「壁」 為北方七宿之第七宿,尾後「末」,有二星,屬雙魚座及白羊座,處女座一等星,星明代表文人道、權、道德昌盛,君子,小人不見. 「奎」 為西方七「白虎」七宿首,有十六星,其中九星屬白羊座,七星屬雙魚座,代表文昌盛世。
「婁」 為西方七宿之二,有三星,屬白羊座,其星明,象徵國泰民安,否則兵四起。
「胃」 為西方七宿之三,有三星,屬白羊座,「胃」天倉,糧庫,星明代表五穀豐收。
「昴」 為西方七宿四,有七星,六星屬於金牛座,即是所謂七姊妹星團,此星明朗代表安和樂利,天下太平,星暗憂慮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