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日 |2018正月初十結婚好嗎2018年大年初十傳統習俗 |民俗專家 |【2018年正月初十做生日】

  新華社天津2月10日電(記者周潤健)11日,正月初七。

民俗專家表示,這一天是“人勝節”,中國古代傳説中人生日,稱人日、人慶、七元。

  天津市民俗專家國慶介紹説,“人勝節”來源於中國創世神話。

民間傳説,過去人和動物不分彼此,大家有自己生日。

女媧創世,七天內每天造出一種生物,前六天誕生了雞、犬、豕(豬)、羊、牛、馬,直到第七天才出現了人。

因此,古人農曆正月初一視為雞生日,初二是狗生日,以此順序,初七是人生日。

後來,民間出現補充説法,初八穀日,初九為天日,初十地日。

迎來狗年新年了,你知道正月初一到十五有哪些習俗嗎?雖然隨著時代變遷,許多禁忌已成了迷信,但人背後為求安心感覺。

以下是過節禁忌和注意事項,多留意習俗和禁忌,以免小心做了會衰整年。

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假使非要掃地不可,外頭掃到裏面。

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年初一不出掃帚,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佔書》記載,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人日。

有人相信可以早上洗澡、洗衣服,以免得罪了水神。

這天煮飯菜,要吃除夕留下飯,代表去年成果,到今年有剩餘。

此外,初一睡午覺,有著影響事業運的説法,要注意是,不能喊方名字別人吵醒,要等到方離開牀後再拜年,不然有一説是會害年躺病牀上。

初一,這兩天傳説中是水神生日,因此洗衣。

另外,“大年初二回孃家”,出嫁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這一天,回孃家女兒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孃家小孩,並且孃家吃午飯,但晚飯前趕回婆家。

大年初三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會外出拜年,傳説這天人發生口角爭執。

不過這個習俗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此淡化許多。

大年初三,即農曆正月初三,稱為“豬日”。

秦漢以來,傳統看法是正月初一日雞日,初二日狗日,初三日豬日,初四日羊日,初五日牛日,初六日馬日,初七日人日。

傳説這是女媧創造萬物生時候,先造六畜,後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是六畜日。

年初四是祭財神日子,過去,闆想某人“炒魷魚”,這天請他來拜神,方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有傳説説,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户口,因此遠出。

年初四是祭財神日子,俗稱“接神日”,每個家庭成員要在家守候,並準備水果飯菜來迎接。

傳説中,第一位回到人間神明是灶神,祂會帶著財神一起回人間,因此過去長輩總説,接到灶神後,打開廚房爐火,讓灶神歸位,以便繼續接管職責。

有傳説説,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户口,因此遠出。

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學窮、文窮、命、交窮”。

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衞生。

鞭炮裏外放,放門外走。

説是一切吉利東西轟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户户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年初六,有著“送出門”民俗習慣,人們擺脱態度,合到户外踏青,且行走路線要設一個圓周,表示“行大運”。

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生日。

所以莆田,初二嚴禁去別人家裏拜年串門,因為古代莆田,這個日子人家治喪。

傳統説法中,如果初七天氣,代表人身;但若碰上陰雨,意味著疾病產生。

初七要儘量避免外出。

年初八是穀日,傳説是穀子生日,叫順星節,傳説是諸星下界日子,天空星斗出得,如果這天天氣,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

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誕辰,人們習慣儀式來慶祝天公生日,從子夜零到四時會放鞭炮,接著擺設祭壇,同時放置牲禮素祭拜。

年初十是石頭生日,這一天磨、碾石制工具不能動,要祭祀石頭。

山東鄆城地有抬石頭神的説法。

初九夜,人們一瓦罐凍結一塊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繩繫住瓦罐鼻子,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落地預示當年豐收。

年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日子。

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食物,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破費,利用這些剩下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為“頭”,後引申為“開始”。

這一天是一年頭一天,春季頭一天,正月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初一早晨,人們要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

爆竹聲後,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人們早早起牀,打扮,出門走親訪友,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時,晚輩要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輩可準備壓歲錢分晚輩。

説壓歲錢可以壓住,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

假使非要掃地不可,外頭掃到裏。

這一天不能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

時今日,許多地方還保存着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年初一不出掃帚,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出嫁女兒要回孃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這一天,回孃家女兒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孃家小孩,並且孃家吃午飯,但晚飯前趕回婆家,稱為“正月空房”。

過去,一家人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正月初二會祭財神。

延伸閱讀…

民俗專家:正月初七“人的生日” 源於女媧創世神話

過年有哪些禁忌?盤點初一到十五的傳統習俗

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要舉行祭財神活動。

過去,北京大商號會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祈望今年發大財。

  這天會走親訪友,互拜新春,俗稱“吃年酒”。

上海地區,客人攜家帶口送禮上門,禮品各地特產,主人邀請客人喝“元寶茶”(即茶中加兩個橄欖一起沖泡)。

此茶,而回味甘美,意為苦盡甘來、吉利進財。

  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孃家”時間安排正月初二,但山東地,是初三“回孃家”。

  北方一些地區初三稱為“掃帚日”。

因為這天可以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垃圾集中掉,拿起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打掃時候要從外裏掃,表示聚財意思。

  南方地區,大年初三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易生口角,拜年。

所謂“赤口”,是七八寸、寬一寸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話,貼前門和後門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

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要到初三一起倒掉,否則,於家中金銀財寶外流一樣。

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能出入平安,人發生口角或各種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有一些地區認為這天是女媧造羊日子,故稱“羊日”。

這一天裏,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則意味着這一年裏,羊會養得,養羊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傳統習俗,正月初四是諸神降臨人間日子,有“送神,接神遲”説。

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

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户户要三牲、水果、酒菜供品備,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請他來拜神,方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福建莆田地區,除夕叫做歲,而初四叫做大歲。

相傳明朝年間,倭寇不時騷擾東南沿海地區。

一次,年三十時,倭寇殺過來,燒殺搶掠,倖存人們跑進了山裏。

後來倭寇打退了,人們山裏回家了,但是年沒過成,而且很多家庭失去了親人。

所以莆田,初二嚴禁去別人家裏拜年串門,因為古代莆田,這個日子人家治喪。

延伸閱讀…

2018正月初十結婚好嗎2018年大年初十傳統習俗-婚匠網

初一到十五的年俗大全,一定要看哦!

過了初三,夥覺得年三十過,應該過一次,因此初四再過一次年,而且辦得。

這個習俗莆田人代代傳了下來,直到現在。

  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學窮、文窮、命、交窮”。

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衞生。

鞭炮裏外放,放門外走,説是一切吉利東西轟出去。

  這天,民間通行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天津人這天,家家户户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這一天是傳説中財神生日,是迎財神吉日。

上海曆年有搶路頭習。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燭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財神。

爭利市,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稱“接財神”。

  正月初六稱為“馬日”,這一天要“送”,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有特色歲時風俗。

北京地區,家中婦女要節日積存垃圾扔出去,門上掛箋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

這一天受歡迎是當年滿12歲男孩,12是6二倍,可稱六六順。

  這天是店鋪開張日子。

舊時,闆和店員們會這一天搖算盤,秤桿敲打秤盤,讓店內響聲一片,取“響響噹噹,大吉大利”意;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大紅聯;營業前要放鞭炮,以示吉利。

  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生日。

《佔書》記載,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

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狀元。

有一些地區會吃七種菜做成“七寶羹”,以此來取吉兆、除邪氣,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南方一些地區,有“人日節”“撈魚生”習俗。

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魚肉、配料醬料倒大盤裏,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魚料撈動,口中要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撈,以示步步高昇。

  相傳正月初八是穀子生日。

這天天氣,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

人日指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出自於東方朔占候之術,當日陰晴,斷定主物衰,後來初七人日變為慶祝人日子,於「畫雞於門,七日帖人於帳」。

人日稱為“七元節”、「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及「人七日」,越南稱為開賀節
傳説漢代東方朔佔書記載,農曆新年首八天人類和畜牧作物佔日,序「初一是雞,初二是狗,初三是豬,初四是羊,初五是牛,初六是馬,初七是人,初八是穀。

」當天天氣,預示此物今年興旺[1]。

晉朝董勛《答問禮説》記載:「正月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


説漢代已有人日習俗,魏晉後開始受重視。

古人會於人日當天戴上「人勝」(一種頭飾),晉朝開始有剪綵花、剪綵人,或鏤金箔人來貼屏風,戴頭髮上。

此外有登高賦詩習俗。

唐代後,皇帝會賜彩縷、人勝及登高宴羣臣。

若人日天氣,主當年人口、出入順利。

宋朝人過人日,會窗户上面雕畫小人、去道觀裡燒高香、吃酸餡[2][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