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蜆揾命博!石澳女工早前救摸蜆同伴遇溺喪命慘劇言耳,惟有市民一於理,本報巡視馬鞍山、大埔及東涌多個摸蜆熱點,發現人罔顧安全,趁退潮時走出離岸逾百米泥灘摸蜆,當中有幼童「泥足深陷」,淤泥中動彈不得,有人崖壁礁石上自拍,有人風高崖壁石隙中採摘鬼爪螺,形同玩命。學者警告,潮水威力不容忽視,可能突然潮漲,將走避不及人吞噬。

泥灘暗藏危機處處,近年發生多宗摸蜆喪命慘劇,一二年有五人因摸蜆死亡紀錄,其中東涌河口對出的海灣於同年六月,十日內連奪兩命,有老翁摸蜆期間未有留意潮漲,結果未能及時走回岸邊一去不返。但該處不乏摸蜆發燒友,日前記者於一個週末巡視,發現人無視警告牌,藉潮退尾聲走出泥灘摸蜆,有一家大小穿上水靴,帶同釘耙及水桶過小河到海邊位置「尋寶」,惟眾人疑埋首掘蜆,未有留意潮漲時間,海水開始掩至方離開。

當中有小孩回程時雙腳「啜」淤泥中,寸步難行,幸同行成人及時伸手協助救出。有泥灘掘蜆女士指,潮漲來臨時,她走出,以免潮漲時走避不及,她直言泥灘滿布淤泥,如陷入掙脱,坦言「以前試過多次浸死人。」

正值夏季,摸蜆熱點近日人頭湧湧,其中馬鞍山落禾沙出的海星灣灘,潮退後出現延綿百米泥灘,灘上沒有任何救生設施,但每逢週末吸引逾百人走到海邊享摸蜆樂。當中家長帶同子女,部分人危機意識欠奉,一名女童在岸礁石上爬行,同行成人有理會;有數名年人,遠處礁石上玩自拍,有人舉起手機走出,隨時跣腳墮海。有家求有收穫,帶小孩走到離岸起碼一百米之處摸蜆及戲水;有家庭海水中載浮載沉,水深腰間,有大浪翻至,後果堪虞。

有人問筆者:湖泊有沒有潮汐現象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瞭解海洋潮汐成因。

我們每逢到海邊遊玩抑或考察,會留意到海水漲退現象。潮汐現象每天會發生,有時一天裡會有兩次潮漲、兩次潮退;有時各自只得一次。而潮汐現象,主要是因為海水受到太陽和月球引力作用所產生。

地球表面大致上有百分之七十地方海水覆蓋。於萬有引力關係,海洋這個、流動水體會地球地心引力吸著、拉著,因而至於漂浮大氣之中。如果地球四週沒有其他天體話,海水地心吸著,地分佈地球表面,像一個圓形球體外圍。不過,於地球位於太陽系當中; 因此,接近地球天體--月球,和體積、質量太陽會海水產生吸力、引力,繼而令到地面海水分佈形態改變成橢圓形。隨著地球、月球自轉以及公轉軌跡,月球及太陽海洋水體吸力會改變,因而形成了海水漲退情況。

天文台開發世界上首個激光風切變預警系統香港國際機場正式業務運作,為升降航機提供風切變警報服務。

香港設立一個氣象觀測台構想,最初是英國皇家學會於1879年提出。皇家學會認為香港地理位置甚佳,“是研究氣象,是颱風理想地點”。事實上,隨著當時香港人口增加,颱風造成破壞社會關注。香港政府皇家學會建議表示歡迎。詳細探討和研究後,皇家學會建議1882年獲接納。隨著第一任天文司﹝即首任天文台台長﹞杜伯克博士(Dr. Doberck)於1883年夏天抵港,香港天文台於同年創立。

天文台早期工作包括氣象觀測、地磁觀測、天文觀測報導時間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這些饒有價值服務備受重視,且於1912年獲得英皇佐治五世頒賜「皇家天文台」稱號。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中國,部門復稱香港天文台。

天文台成立迄今已逾百年,部門運作模式及服務範圍時並進,滿足現代社會期望和需求。其間天文台引入進科技,配合業務發展。下表天文台發展歷程作一大事紀要:

記錄煙包紙背面一九四三年四月雨量紀錄,隱約可見天文台台長審核的簽署。

國際氣象組織志願觀測船舶計劃下,天文台開始建立一隊以本港為基地志願天氣觀測船隊。

天文台於1959年大老山上安裝首部風暴探測天氣雷達,型號是迪卡41型。

天文台九龍市區和啟德國際機場跑道安裝五個測風站,試驗探測機場變。

天文台添置了一部超級電腦,用作運行一套高分辨率天氣預報數值模式﹝業務區域譜模式﹞,加強預測暴雨能力。

天文台位於長洲後一個信號站於1月1日關閉,標誌著利用懸掛風球目視方式傳遞風暴信息時代終結。

天文台台長(左四)主持長洲信號站關閉儀式,掣十號風球降下

天文台採用自動高空探測系統,取代人手施放氣球

開始國際度量衡局提供天文台原子鐘時數據,參與訂定協調世界時。

安裝香港首個微波輻射計,並作試驗運行。

杏花邨遊樂場多棵大樹吹斷,路邊石壆損,街燈吹毀

新任航空氣象學委員會主席及天文台助理台長(航空氣象服務)岑智明(右二)委員會兩位前任主席Carr McLeod(2006-2010,左二)和Neil Gordon博士(1999-2006,左一)合照

推出「我天文台」流動軟件,提供天氣資訊流動用户。

安裝定翼機上氣象儀器,小圖顯示感應器外貌

開展地震速報服務,十分鐘時間內市民提供地震資訊。

推出「數碼天氣預報」,提供一天温度及風預測。

首次香港「志願觀測船舶」(VOS)上安裝自動氣象站提供和及時海洋氣象觀測,並開始部分觀測船舶提升「志願氣候觀測船舶」 (VOSClim)提供質量海洋氣象觀測,支援全球氣候研究。

推出免費電視天氣服務,公眾提供天文台自行製作天氣節目,包括每星期一集名「氣象知識」教育環節。服務通過YouTube和「我天文台」應用程式播放。

天文台參加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第十二次會議,是次會議批准了第五份評估報告決策者摘要。

天文台國家環境保護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是天文台首次內地環境輻射監測部門簽訂技術合作協議。

超颱風山竹(英語:Super Typhoon Mangkhut)是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風暴之一。於數值預報模式多報預測會華南沿岸構成重影響,因此引起傳媒炒作及氣象愛好者討論。它2018年9月16日正面吹襲珠江口一帶,導致香港天文台和澳門氣象局兩年需要發出十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多處災情。

山竹進入香港天文台責任範圍後,天文台9月12日下午2時半發出「天氣提示」,指山竹環流,風力,廣東沿岸構成大威脅,並呼籲市民未來數天做好準備及防禦措施[4];而當時熱帶風暴百里嘉正吹襲華南沿岸,三號風信號生效。這是繼2014年颱風海鷗來,天文台於熱帶氣旋西北太平洋時發出高調警示,地前一熱帶氣旋正在吹襲期間警告下一熱帶氣旋帶來威脅。山竹9月13日採取偏西路徑,天文台當天下午3時15分天氣提示,指山竹會移向呂宋一帶,其路徑及風力有機會受呂宋地形影響而出現變化,但珠江口有威脅[5]。而山竹其後採取偏西北路徑及加速移動,對珠江口構成威脅,天文台表示會9月14日晚上考慮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應山竹移近香港,政府於召開跨部門會議後表示山竹影響力,故提早進行應颱風關工作。保安局聯同多個政府部門9月14日下午3時30分舉行記者會,要求各部門設候命後備隊伍,有全面動員準備。民政事務總署於9月14日派員到鯉魚門、大澳地點探訪居民,呼籲他們到安全地方或臨時庇護中心暫住,並於9月15日接載大澳居民到臨時庇護中心。而民政署於天文台發出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後,開放48個臨時庇護中心,供有需要市民入住[6]。天文台沒有任何熱帶氣旋警告生效情況下,表明發出八號信號機會[7]。

前一年超颱風天鴿正面吹襲,市民警覺性提高。市民颱風吹襲前購買多糧食及日用品,超級市場貨架中食物搶購一空[8]。有五金店、文具店表示,市民購買膠紙貼玻璃窗上以防大風吹破裂,令膠紙十分暢銷[9],出現抬價炒賣情況[10]。

延伸閱讀…

探射燈:摸蜆泥足深陷潮漲瞬間斷魂

本週特寫

山竹增強超颱風後,天文台「九天天氣預報」預測山竹會移入南海,9月16日17日天氣會,風大雨,並預料吹風。受山竹外圍下沉氣流影響,香港9月14日中午後氣温飆升,下午3時天文台總部錄得35.1℃,創有紀錄以來9月第三高温,深水埗、黃大仙、赤鱲角超過36℃,其中跑馬地錄得36.4℃。高温外,山竹使香港出現煙霞,大埔空氣監測站空氣質素指數錄得10+,即達到「」水平,元朗下午一度錄得10+,其後回落10「甚」,其餘各站指數普遍8或以上[11]。不過隨後香港受到山竹外圍雨帶影響,各區氣温急跌。

天文台9月14日晚上10時2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當時山竹集結於香港東南偏東達1110公里[2],這標誌着山竹打破了1989年颱風戈登及2014年颱風海鷗850公里紀錄,成為有紀錄以來距離香港而使香港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熱帶氣旋[12]。天文台表示翌日(9月15日)後會考慮改發三號風信號,首次更改一號戒備信號定義,其描述為「表示有一熱帶氣旋,會進入香港800公里內」,而非「香港800公里內」[13]。天文台更史無前例地一號信號生效期間表示排除發出十號信號可能性[14]。山竹於9月15日早上9時進入香港800公里內[15],而天文台當日上午11時45分表示,會下午3時6時發出三號信號,並會翌日(9月16日)凌晨考慮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16]。天文台下午4時20分發出三號風信號,當時山竹集結香港之東南650公里[2]。天文台表示會當日午夜前後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17],並傍晚預告於晚上11時次日凌晨2時發出八號信號。天文台警告,山竹環流,風勢,呼籲市民離岸邊及停止所有水上活動[18]。

天文台9月15日晚上11時10分發出「熱帶氣旋報告」,宣佈計翌日(9月16日)凌晨1時10分或以前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19]。天文台9月16日凌晨1時10分發出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當時山竹集結香港東南約410公里[2]。香港天氣當時,天文台温度有31度[20]。天文台表示山竹會9月16日中午前後接近香港,會視乎本地風力而考慮是否需要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21]。八號信號發出後,香港天氣轉壞,風勢迅速而顯著加強,多處地區受到東至東北強風影響,高地和離岸開始吹起持續烈風或暴風。於山竹進一步接近香港,天文台9月16日早上7時40分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當時山竹集結香港之東南偏南200公里,並減弱颱風[2]。天文台表示,雖然山竹減弱,但風勢,會視乎風力變化考慮發出十號信號[22]。接近上午9時起,橫瀾島及大老山其衝錄得颶風,並且持續接近時,加上各區風勢繼續顯著增強[23],九號信號維持兩時,天文台上午9時40分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當時山竹集結香港之東南偏南160公里[2]。是次繼前一年超颱風天鴿後,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自1962年以來,天文台56年來首次兩年發出十號信號[24]。十號信號發出後,香港風勢持續增強,加上山竹環流,具破壞性風力及雨帶持續肆虐香港,香港廣泛地區吹起偏東暴風颶風[25]。天文台於上午11時50分表示十號信號會維持一段時間[26],後於12時50分表示十號信號會當日下午維持[27]。

受山竹核心雨帶環流影響[28],日出起香港廣泛地區雨勢幾何級數上升,局部地區直逼黑色暴雨程度,因此天文台9月16日上午9時10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29],於上午10時5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30]。天文台於上午11時25分發出新界北部水浸報告[31]。而山泥傾瀉警告於下午2時20分發出[32]。山竹於下午1時接近香港,香港天文台西南偏南100公里掠過[2]。

山竹於9月16日下午5時登陸珠江口以西一帶,遠離香港,而香港風力開始減弱烈風暴風程度,只有長洲吹持續颶風[33],天文台下午5時45分表示會視乎風勢情況晚上7時10時考慮改發八號信號[34]。天文台於下午6時50分改發黃色暴雨警告信號[35],及後應香港廣泛地區風力減弱,香港境內受到颶風影響,天文台於9月16日晚上7時40分改發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取代發出了長達10時、生效時間於颱風克11時十號颶風信號[2],當時山竹集結於香港以西240公里[36]。天文台晚上7時50分表示香港多處受烈風或暴風影響,八號信號會維持一段時間[36]。應山竹進一步離香港,天文台晚上11時45分表示會視乎香港風力翌日(9月17日)早上六時前考慮改發三號風信號[37]。受山竹環流影響,當晚香港仍普遍吹東南烈風暴風。山竹繼續遠離香港和減弱熱帶風暴,廣泛地區風力於星期一早上進一步減弱強風程度,天文台9月17日凌晨5時20分改發三號風信號[2],當時山竹集結於香港以西500公里[38]。山竹9月17日上午8時減弱熱帶風暴,但其環流帶來強風風力,天文台指當香港風勢進一步減弱時,會下午黃昏考慮改發一號戒備信號。天文台9月17日下午2時40分改發一號戒備信號[2],當時山竹集結於香港西北偏西720公里,並減弱熱帶低氣壓[39]。境內離岸吹起強風,天文台晚上7時1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2],當時山竹集結於香港西北偏西790公里[40]。

風暴潮方面,山竹帶來風暴潮引致各區出現水浸。風暴吹襲香港期間,大埔滘及鰂魚涌錄得最高潮位海圖基準面以上4.71米及3.88米,兩者1962年超颱風温黛創下紀錄,歷來第二;但錄得風暴潮則天文潮高度以上3.40米及2.35米,打破了超颱風温黛及超颱風荷貝紀錄,創歷來[46]。風暴導致458人受傷,1539人入住48個臨時庇護中心[49]。1999年颱風克造成2死500傷後,多人受傷的颱風。政府收到6萬宗塌樹報告[50],是史上塌樹新高。而渠務署截至晚上9時則收到46宗水浸報告及1宗山泥傾瀉報告[51]。

山竹各區造成破壞。災區杏花邨成澤國,湧浪達約5層樓,水浸情況,海水湧入各座大廈及杏花新城,離岸邊盛泰道水浸波及,雜物散落一地[52]。沙田城門河及吐露港水位暴漲,升至海圖基準面以上4.5米,水位淹沒河畔行人路[53]。風暴潮吹襲將軍澳南海濱一帶,巨浪如小海嘯般不斷沖上岸,海濱公園長廊、中央大道和馬路海水淹浸,The Parkside和天晉3B期地庫停車場海水淹浸。其中嘉悦情況[54],而大角咀尚璽地盤中午發生天秤(塔吊)倒塌事件,大角咀道有唐樓外牆吹塌[55]。市區多處出現玻璃窗強風吹毀事件。磡海濱廣場2期多幅玻璃幕牆吹爆,公司內文件雜物散落一地[56];日出康城2期領數個單位玻璃窗強風吹毀,單位內一片,物佈窗台[57]。而荔景苑麗裕閣一單位住户玻璃窗框氣機吹入室內,女户主腳部受傷,需送院接受治療[58]。港島景點中環爹利街煤氣燈大樹壓毀,香港海防博物館和沙田公園天蓬摧毀,而香港海防博物館於颶風導致事故而提早關閉重修。將軍澳南海天晉和上水天平邨天祥樓颱風吹襲引致多層停電,後者停電多日恢復。[59][60]秀坪邨有疑似垃圾站鐵皮屋頂揭蓋式吹走。另外,小西灣球場變成小西灣游泳池。

發展局2018年9月19日數字顯示,包括正在處理中大量倒塌樹木,收到近1.5萬宗塌樹報告,中長春社得悉古樹名木冊內有5棵樹木遭到吹毀。香港教育大學地理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認為樹木抵受強風吹襲外,存有管理不善問題,有些樹種合在風位置種植。[61]

塌樹影響行車安全,2018年9月18日晚上10時,一名男子駕駛電單車新田公路白石開疑輾過塌樹而失控倒地,一度陷入昏迷,其後送往威爾斯親王醫院搶救後回復[62]。大埔塌樹摧毀蜜蜂家園,導致20人蜜蜂螫傷而到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診,全部人出院[63]。

西貢污水處理廠部分喉管和二級處理設施受到山竹破壞,渠務署發現相關設施受損,只能維持一級污水處理服務。另有三條直徑介乎150毫米450毫米,分佈港島南區污水壓力喉管斷裂,污水溢出[64][65][66],鄰近泳灘需臨時關閉雜物[67]。污水處理廠受損致鄰近水質污染,防波堤受海浪衝擊破壞,近海位置有黃水湧出海面,渠務署化驗水質後證實泰湖閣和西貢三號泵房出海面大腸桿菌含量每百毫升300個[68]。

多區有市民發響應社交媒體召集,上街收拾路邊垃圾和樹枝。其中頓成廢墟將軍澳海濱公園及將軍澳南海濱長廊,有逾60名區內居民自組隊收拾災場,當中逾半小朋友,協助移磚塊和垃圾雜物[69]。飯盒商和食物回收組織「食德」9月18日於大埔、葵涌區、沙田、柴灣、油塘及元朗免費派8萬個停課而堆積飯盒[70],而康文署中秋綵燈晚會如常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大埔海濱公園和屯門公園舉行。

銅鑼灣怡和街有樹木倒塌,行車線需封閉

英皇道有棚架吹至搖搖欲墜,需拆除

杏花邨遊樂場多棵大樹吹斷,路邊石壆損,街燈吹毀

延伸閱讀…

公曆與農曆對照表|香港天文台(HKO)|曆法

香港天文台的歷史

杏花邨兒童遊樂場海水倒灌,儼如水上樂園

價值5000萬巨型遊艇,吹上西貢海邊防波石灘

颱風襲港兩星期後,爹利街石階可見路政署正在和修理工作。

前一年超颱風天鴿吹毀玻璃窗中環恆生銀行總行,今次不能倖免

於山竹多區造成破壞,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表示道路交通風暴後需時間回復以及校方需要檢查校舍受損程度,於9月16日中午建議教育局宣佈所有學校於翌日(9月17日)停課[71]。教育局其後於9月16日宣佈所有學校翌日停課[72],多間專院校和職業訓練局隨後宣佈9月17日停課[73]。9月17日,教協指全港超過40間學校建築受損,建議全港停課。教育局宣佈9月18日繼續停課[74],樹仁大學、珠海學院[75]、明愛專上學院[76]和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77]隨後宣佈18日繼續停課,惟其餘專院校宣佈9月18日復課。經歷兩日停課後,教育局9月18日宣佈翌日全港復課[78],教育局提到如個別學校因校舍情況或其他原因認為有繼續停課,可以徵詢意見後作決定。9月20日有7間[79]學校停課。

風暴期間港鐵服務大受影響,只能有限度維持地底路段服務,有乘客車站未能離開。及後天文台雖然改發三號風信號,但香港多處塌樹導致交通接近癱瘓。9月16日及17日上午巴士大部份路線停駛[80][81],港鐵東鐵綫和鐵只維持有限度服務,其中東鐵綫來大埔墟站水站列車服務。於班次,多個車站9月17日早上擁擠,其中沙田站和大圍站,需要人流管制。大圍站採用單線雙程行車,車站及月台擠得水洩不通[82][83]。沙田站排隊人潮達數千人,人龍城市廣場,繞過沙田中心近沙田大會堂位置,有人月台暈倒。上水區外交通中斷,9月17日早上6時45分左右港鐵提供上水大埔接駁巴士等候時候400分鐘一班,上水站有7000人小巴和的士[84],不過車費以往[85][86]。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僱主僱員一個用互諒互讓、體恤方法處理,是適合現時香港情況。林亦指政府內部説過如果公務員因公共交通問題有困難上班,只需致電上司可,會作缺勤。她呼籲僱主體諒僱員上班情況,不要上班到就扣減薪金;她認為今次颱風吹襲情況,應全民,讓社會回復秩序[87]。不過有公務員指,公務員事務局未有通知可以因此缺勤,到下午3時所有局長、及各署首長發出通告。[88]

市民批評林鄭月娥未有下令休市和停工,林鄭月娥言論引起,認為香港交通和市面狀況,應叫人上班[89]。多個政黨及團體批評政府安排[90]。9月17日下午,少數巴士路線開始提供有限度服務,部分路線有臨時改道安排。截至17日晚上,只有三分一巴士路線恢復行駛[91],其餘路線於9月18日早上恢復。

多名會和區議會議員於9月17日批評林鄭月娥未有宣佈停工,認為林鄭月娥應援引香港法例第241章《緊急情況規例條例》,當日定為公眾假期,保障市民安全。然而,林鄭月娥於9月18日表示,自己完全可體會市民鐵路車站時間等候列車徬徨、憤怒及不滿之心情,不介意因此市民批評,但政府並無機制可以評估宣傳停工所致法律後果以及對各行業影響,宣佈停工並非負責任做法,故只能「呼籲」形式,請僱主諒解及包容風災過後交通情況未能夠時上班情況,不要發生一些要扣減人工或減勤工獎這些情況[92]。儘管如此,香港出現個別僱主扣減遲到員工薪金或假期事件[93][94]。

沙田站有大批市民排隊入閘乘搭港鐵,人龍排至城市廣場

大圍站電力故障只有一個月台運作,月台迫滿乘客,排隊人龍大堂

九龍巴士69M線有限度服務時期臨時縮短荃灣,並景新城巴士總站調頭天水圍市中心

華邨早上沒有任何巴士服務,居民只能依靠小巴及的士,因此有政黨安排穿梭巴士接載居民前往黃竹坑站轉乘港鐵

2018年10月13日,超颱風山竹襲港一個月,多區塌樹完全,本港多個郊野公園見解放軍駐港部隊身影。據悉,今次駐港部隊共出動400多人,分批麥理浩十段塌樹及垃圾,屬公益性質,並非特區政府請求協助。[95]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承認,港府沒有主動解放軍請求協助,但指將於2018年11月中旬麥理浩十段舉行「毅行者」活動樂施會,有漁護署「打招呼」,冀公眾過份演繹。他指政府有足夠能力郊區及沙灘。問到港府能否建議解放軍下次做義工時不要穿上軍服,避免外界擔心,他指可以反映。

政府發言人回覆媒體查詢時確認,該次活動是中聯辦義工隊統籌一項公益活動,並非特區政府請求協助。駐港部隊回是應活動主辦方中聯辦義工隊邀請,駐港部份人員作為義工參與。中聯辦則未有回應。 [98]

2018年10月16日山竹風災後首個月,多區倒塌樹木,杏花村和大埔枯枝起火[99]。西貢遊艇擱情況未有改善。有保險業界人士估計賠償金額可能超過10億港元[100]。漁護署和政府救援基金271名本地農户發放超過250萬元援助金,補償受風災影響收入[101]。風災期間多個離島遭受破壞,情況慘不忍睹。一個月義工協助和後,吉澳回復災前情況,士多和酒家重開,海岸垃圾[102]。不過市區如大埔元洲仔公園處理[103],將軍澳南海濱長廊來康城部分單車和行人徑遭到破壞,時間內補救,有市民呼籲單車和行人徑[104]。香港海防博物館堡壘展廳帳蓬天幕超颱風山竹吹襲期間穿破,部分展覽設施有損,博物館自此閉館維修2022年11月23日。

2018年9月12日下午3時,保安司司黃少澤民防中心主持民防會議,29個民防架構成員參加,解放軍駐澳門部隊觀察員身份會。[105]其中地球物理暨氣象局代副局長鄧耀民表示,排除山竹澳門造成影響前一年天鴿相似,呼籲市民留意當局發放最新消息,山竹可能於週六 (9月15日) 颱風或超颱風級進入南海,週日於廣東沿岸登陸,但有變數,距離預測山竹登陸廣東沿岸有34天,技術分析,34天內的颱風報誤會有200公里,若山竹珠江口以東登陸,澳門影響,珠江口以西登陸澳門威脅,山竹中心風力逾時速200公里,若山竹澳門 200公里內掠過,澳門有影響,有機會懸掛十號風球。這是氣象局首次沒有發任何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時,提出有機會發出風球。[106]

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2018年9月12日下午1時半發出報告,指位於西北太平洋超颱風山竹會持續向西移動,於週末開始顯著影響廣東沿岸,並珠江口構成威脅。

9月13日下午,氣象局代局長鄧耀民表示,山竹移動路徑,預料9月16日下午風力,達到8-11級,即八號風球水平,但強調預測有定性,以及有機會如果增強暴風圈擴大,或者其他環流因素影響下,偏北許,澳門有機會懸掛熱帶氣旋信號,這視乎山竹走勢是否當時預測路徑,還是可能因為菲律賓地形因素或其他北方高空槽線引導走勢有變化,靠北接近澳門,不能完全排除澳門懸掛風球可能性。[10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