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過了臘八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家鄉魯北地區,到了臘月二十三,稱年,家家户户開始起來。
有一首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準備蒸糕);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麪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拉弟弟扭一扭。
”總過了臘八,年味,離年,各家各户當地風俗掃除、備年貨,歡歡喜喜迎新年。
過去生活困難時候,過年叫年關。
現在生活好了,物資,這叫過年。
我作為一名廣播電視記者,多年見證了堡集鎮敬老火熱場面。
“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風俗 ,這是老輩傳下來習俗,到現在大家保留着這一習慣。
時候,到了年這天,家家户户曬被褥,對院落進行掃除。
將居住房屋內物件搬到院落,將房屋徹徹底底打掃一遍,哪怕是犄角旮旯放過,其用意是要一切“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
儘管現大家工作忙,但大都是年這天開始,家家全員參戰,各負其責,整個家庭卧室、廚房、客廳、衞生間開始掃。
有請來家政人員幫助打掃。
每年農曆年(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是每個家庭集中衞生迎接新春日子,我們民間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叫“掃塵日”。
延伸閱讀…
無論南方北方,春節前掃塵、衞生掃、整理家庭垃圾死角,是中國人民素有傳統習慣。
臘月二十三,是我們當地北鎮大集,三、八集,過了二十三,下個集二十八大集,這兩個集日子,離春節最近,稱年集。
趕人們購年貨、買雞魚、買鞭炮、買年畫、買聯,車水馬龍,。
臘月二十三年這一天,我們堡集鎮(現在三河湖鎮)敬老院,人頭攢動,出現了排隊捐款捐物助老獻長龍。
我作為一名廣播電視記者,多年見證了堡集鎮敬老火熱場面。
延伸閱讀…
2000年,堡集鎮(現三河湖鎮)敬老院走以院養院路子,敬老院由6間房舊院落,發展成為農副業年收入10萬餘元,擁有資產185萬餘元,房屋100多間、設施齊全完善養老基地。
原堡集敬老院院長馮學忠事蹟地傳話。
堡集鎮黨委、政府辦好養老事業,熱心助老,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書記、鎮長、班子成員、領導幹部帶隊,倡導全鎮黨員幹部、各站所、鄉辦企業到敬老院開展捐款捐物熱心助老活動。
我作為新聞記者每年參與採訪活動,這我觸動。
從此,我積極參與到助老活動中。
每年八月十五、臘月二十三年、除夕、春節,來到敬老院和老人們一起包餃子、拉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