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依依惜別,秋意。
那麼於2017立秋節氣時間什麼時候你瞭解多少呢?現今有一些朋友此吧,接下來和編一起來看看2017立秋節氣時間什麼時候吧。
2017年立秋時間:2017年8月7日 15:39:58,農曆2017年六月()十六。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豆腐,並有“吃了立秋渣,大人孩子嘔拉”俗語。
天津地流行“咬秋”,吃瓜。
人們詳細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春天腹瀉。
清朝張燾《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有這樣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老年人對秋天氣候變化適應性和耐受力,應重視預防。
而立秋這天,往往是這一年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東西會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吃西瓜。
瀋陽立秋要“搶秋膘”包餃子(吃黃瓜會,吃茄子會胖)。
東北有句語:坐子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餃子。
立秋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
我搶你碗裏一個餃子,秋天能體格,補上夏天流掉油水。
過去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核留起來。
等到除夕這天,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可以免除一年瘟疫。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立秋,全家老小各飲一杯,説可消除積暑,秋來鬧肚子。
而川東傳統習俗,立秋這一天老百姓要吃“涼宵”,即優質糯米製作、進行冰凍粥。
一方面表達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另一方面象徵夏日即結束,秋天臨。
人們夏季汗後,損耗過多,會出現體內營養及水分。
而進入秋季後,天氣涼,氣候乾燥,因此出現秋燥。
中醫認為,燥乃六淫之邪,為秋季主氣,其性乾燥,易耗津液。
見口乾舌燥、鼻咽、皮膚乾枯、乾結、一系列症狀,醫學上稱“秋燥綜合徵”。
另外,不妨多喝點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紅棗蓮子粥、山藥粥食物。
秋季防燥,要以養陰、潤肺生津為基本原則。
立秋後基本上是主,表現、陰虛,。
初秋免不了出現“秋老虎”天氣,這種天氣令人心情,應積極防範“情緒中暑”。
立秋後,飲食上要多食酸味食物食辛辣食物,以助肝氣,多食用平肝潤肺食物,如百合、藕、土豆、蘿蔔、木耳、山藥、扁豆、枸杞、銀耳、豬肉、鴨、雞肉、兔肉、花生、黃鱔、鯽魚、黃魚、柚子、梨、蘋果。
秋季是人體進補季節,但要選用“防燥”平補之品,如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
【大紀元2017年08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今天(8月7日)立秋,意味著秋天開始。
但是其三伏天內,所以暑氣消。
話説:「秋老虎」會「咬」人,此時養生要注意什麼呢?據民俗專家介紹,古人「立秋」作夏秋之交時刻,重視這個節氣。
《素問•四氣調論》中寫説,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規律。
要想達到延年益壽要順應它、遵循它。
立秋是轉涼交接節氣,是陽氣收,陰氣時期,是人體出現陽消陰長過渡時期。
因此秋季養生,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養收原則。
從立秋開始,秋三月萬物,是收穫季節,自然界陽氣收,秋風勁急,此時睡眠時間應延長,「卧早起」。
因為卧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這樣合乎秋季養生道。
立秋後光照時間變短,人體產生情,因此需要有意識地保持、心態和情緒。
延伸閱讀…
而運動方式可以選擇「調氣調神」主,使人體上下氣機貫通,增強肺臟功能,抵禦秋燥氣侵犯,避免運動大汗淋漓,以免津液外泄。
古人認為如果立秋當日無雨下,接著24天,會持續,稱為「秋老虎」。
事實上,從立秋到處暑是時候,到了白露、秋分天氣開始轉涼。
立秋是秋季第一個節氣,代表著秋天到來,對映五行屬性,保養肺季節。
秋天是肺季節,所以我們要保養肺,肺喜歡滋潤而。
而秋季乾燥,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刺激耐受性下降,產生疾病,因此需要潤燥、養陰、潤肺。
從五行生旺推算,此時肝臟、心臟及脾胃處於階段,而立秋後肺功能開始處於時期,陰陽調和,機體原理,要加強這些器官調養,使肺氣不要過,影響機體。
辛辣發散物瀉肺,酸味物能收斂肺氣,所以這時候飲食要調整,進食羊肉、葱、薑食物,可以多吃酸味蔬果。
話説:「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但有「秋老虎」肆虐,故人、、納呆。
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原則,此時需要進補。
但於苦夏後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現象,此時如果大量進補,是過於滋膩養陰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長期處於「」胃腸不能一下子承受,導致消化功能。
因此,立秋進補宜補而過於滋膩。
飲食應食用一些潤燥生津食物,如梨、百合、蓮子、銀耳、大棗、藕、赤小豆、蜂蜜。
立秋後濕度沒有夏季那麼,空氣中水分消失,只有多補充身體內需水分,才能抗燥氣肺部帶來。
另外,不妨多喝點綠豆粥、荷葉粥、紅小豆粥、紅棗蓮子粥、山藥粥食物。
延伸閱讀…
於一些脾胃、消化不良朋友而言,此時切忌滋膩養陰品,應多喝點具有健脾作用薏米粥、扁豆粥,身體大有裨益。
古代立秋稱為七月節。
從周代開始,逢立秋這天,天子會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蓐收儀式。
《後漢書•祭祀志》中記載:立秋那天,天子率百官到西郊迎接秋天到來。
拜祭秋神(蓐收為秋神,是白帝少昊輔佐神,有説是帝子),旗幟和服飾白色,唱《西皓》歌、跳《育命》舞。
天子狩獵,殺牲畜來進行祭祀。
據《夢粱錄》中載:立秋這天宮內要栽盆裡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奏道:「秋來了。
」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表示秋天到了。
清朝張燾《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清時人們立秋前一天瓜、蒸茄脯、糯湯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唐宋時,有立秋之日服秋水、食小赤豆風俗。
取七粒十四粒小赤豆,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説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武林事》中記載:「立秋日,人戴楸葉,飲秋水、赤小豆。
」清朝張燾《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曾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帝京歲時紀勝》上説,立秋前一天,要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到立秋日閣家飲,「謂秋後無餘暑瘧痢疾」。
香薷飲是中醫一個古方,香薷、白扁豆和三味藥組成,具有消暑祛濕、預防痢疾作用。
民諺中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説法。
可見,秋天吃茄子身體大有益處,可去身體內火氣。
因此,秋天人們可吃些茄子降火氣秋燥。
立秋吃茄子風俗,説常遇春有關。
傳説明朝徐達常遇春打下元大都北平府後,犒勞士兵,照顧到隊伍裡大量回族人,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替代品,即有肉感和肉味茄子。
於是,立秋吃茄子民俗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