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節日公眾假期主要有兩種,是《香港法例》第149章《公眾假期條例》規定每年17天公眾假期(本條目所有公眾假期天數,包括星期日),和《香港法例》第57章《僱傭條例》規定每年13天法定假日。
公眾假期和法定假日數量外,適用對象有所不同:
另有部份機構是全年運作,不論是公眾假期或法定假日放假,其僱員會公眾假期或法定假日當天放假,或會個別僱員輪流另日補假(日語:振替休日)方式放假。
本表列出香港所有公眾假期,其中13天同時是法定假日,黃色顯示。
特別註外,所有公眾假期如星期日或其它公眾假期重疊,會於下一個工作日補假。
部份農曆日期公眾假期,會註其農曆日期。
如當日星期日,1月2日星期一訂為補假日。
稱新年、過年,慶祝農曆一年開始,會這個時候拜年。
如農曆年初一、年初二或年初三為星期日,農曆年初四訂為補假日。
1983年2010年間,如農曆年初一、年初二或年初三為星期日,農曆年初一前一日(即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訂為補假日。
首次發生1983年2月12日星期六,而後一次發生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如當日星期日,該日後星期一訂為補假日。
如3月21日春分當日適逢月圓日,復活節會春分後首個星期日(但如春分適逢星期日,復活節會天,而是一個星期後3月28日星期日);如春分當日月圓日,復活節會春分後首個月圓日後首個星期日(倘若月圓日適逢星期日,復活節會天,而是後一個星期日)。
但2021年地不是出現月圓日(3月26日星期五)後星期日(3月28日),而是那個星期日後過多七天星期日(4月4日)。
注意計算復活節「春分」和「月圓」,是天主教會曆書定義,和天文學定義略有不同。
計算復活節「春分」,3月21日(二十四節氣「春分」圍繞3月20日22日之間,故是),「月圓」於農曆二月十四日或閏二月十四日或三月十四日。
此計算法,復活節3月22日,最晚4月25日[1]。
香港,假期是復活節前兩天(星期五、星期六)耶穌受節、耶穌受節翌日,及後一天(星期一)復活節星期一(復活節補假日)。
耶穌受節是悼念耶穌受,復活節則是慶耶穌復活。
坊間這三天假期泛稱「復活節」,甚提及「耶穌受節」。
此假期可能節重疊,例如2010年、2015年、2021年、2026年,其中2021年節4月4日星期日,翌日4月5日星期一補假,但4月5日星期一復活節星期一重疊,故4月6日星期二「復活節星期一翌日」名義補假,並出現三個處:
現時不是法定假日,復活節星期一、耶穌受節和耶穌受節翌日,於2026年、2028年和2030年起成法定假日。
如當日星期日,5月2日星期一訂為補假日。
以來,只有2012年地4月28日出現(但未來於2069、2088年時再出現)外,其他年份會4月30日出現(2001年、2020年、2039年)。
1974年佛誕,地4月29日出現(但誕定公眾假期)。
而民間、工會組織、個別爭取勞工權益重點政綱議員,對法定假日此一僱員待遇、兩種假期制度分歧態度,十分,有聲音。
如當日星期日,農曆四月初九星期一訂為補假日。
較少出現在5月27日,例如2039年。
是出現5月26日或6月26日,基本上夏至前者需要6月20日,而後者需要6月22日,才有機會出現。
如當日星期日,農曆五月初六星期一訂為補假日。
1997年,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時,其翌日7月2日星期三是公眾假期,而之後只有7月1日是公眾假期,除非7月1日星期日重疊,7月2日補假。
如當日星期日,7月2日星期一訂為補假日。
較少出現在10月9日,如1919、1938年,基本上秋分需在9月24日才有機會出現。
地,少出現在9月8日,如2052年,基本上秋分需在9月22日才有機會出現。
如當日星期日,農曆八月十七星期一會「中秋節後第二日」名義訂為補假日。
1983年2010年間,如當日星期日,農曆八月十五星期六訂為補假日。
首次發生1995年9月9日星期六,而後一次發生2009年10月3日星期六。
1999年起,新增勞動節及佛誕為公眾假期,同時取消10月2日國慶日翌日及8月中旬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公眾假期(除非10月1日星期日及/或中秋節翌日重疊,會於10月2日國慶日翌日名義補假),保持公眾假期每年17天。
如當日星期日,10月2日星期一訂為補假日。
1919年、1995年是11月1日及1976年11月1日於翌日補假外,其他年份10月。
如當日星期日,農曆九月初十星期一訂為補假日。
雖是法定假日,但法例容許法定假日放假機構,選擇聖誕節放假,冬節代替。
如當日星期日,12月27日星期二會「聖誕節後第二個週日」名義訂為補假日。
名稱中「週日」不是指星期日(因此使用「週日」),而是英文Weekday直接翻譯(政府這天英文稱謂The first weekday after Christmas Day),坊間稱為Boxing Day。
如果12月26日是星期日,本假期出現12月27日星期一。
現時不是法定假日,於2024年起成法定假日。
以下日子,雖然不是公眾假期,但俗成,部份機構或會放假或提早下班:
2006年前,大部份企業機構上午上班,中午下班、下午放假,有全天放假或全天放假。
2006年,部份政府部門推行五天工作制,實行全天放假,部份非政府機構及企業跟隨,全天放假機構有所增加。
公眾假期與星期六重疊,會作出補假。
1983年2010年間,如農曆年初一、年初二或年初三為星期日,當日訂為補假日。
首次發生1983年2月12日星期六,而後一次發生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1983年2010年間,如中秋節翌日為星期日,當日訂為補假日。
首次發生1995年9月9日星期六,而後一次發生2009年10月3日星期六。
名義上,香港每年有17天公眾假期(俗稱「銀行假期」、「寫字樓假期」、「紅字」、「紅日」,香港版本日/月/年曆上,該17日紅色標示),但 香港法例第149章《公眾假期條例》第2條《釋義》,該17天是銀行、教育機構、公共機構辦事處和政府部門遵守為假期日子。
如非上述機構,並適用於《公眾假期條例》,而 香港法例第57章《僱傭條例》第39條《假日給予》 規定,給予僱員每年13天假期,這13天稱法定假日(俗稱「勞工假期」、「工廠假期」),即為上表黃色列出假日,包括:元旦、農曆年初一、農曆年初二、農曆年初三、節、勞動節、佛誕、端午節、香港行政區成立紀念日、中秋節翌日、國慶日、重陽節、冬節或聖誕節(僱主選擇冬節或聖誕節其中一天)。
但有機構給予僱員《公眾假期條例》規定17天假期。
任何僱員,只要是《僱傭條例》下性合約,即4星期,每星期同一僱主工作18時或以上僱員(俗稱「418」),可享有法定假日。
如法定假日僱員休息日重疊(即每星期例假,是星期日),應於下一個工作日補假。
該補假須並非法定假日、代替假日或休息日日子。
如僱員性合約受僱滿三個月,可享有相等於僱員該日工資假日薪酬。
如果僱主要求僱員法定假日工作,事前48時通知僱員,並該法定假日前或後60日內安排另定假日僱員。
如雙方,僱主可法定假日或另定假日30天內安排代替假日僱員。
換言之,耶穌受節 、耶穌受節翌日、復活節星期一、聖誕節後第一個週日,屬「不是法定假日公眾假期」,僱主如非《公眾假期條例》內指定機構,及無僱傭合註僱員可享有公眾假期話,有權要求僱員上述「不是法定假日公眾假期」期間如常上班,且給予任何補假或補薪。
換言,法定假日一僱員待遇,於普羅大眾來説,所謂公眾假期,其實只是一項額外福利,並非屬於「公眾」假期。
這於大部份國家或地區,「紅色日曆」是全民假期,即使上班者有補假及/或補薪安排。
理論上,如非《公眾假期條例》指定機構,任何僱主可自行選擇給予僱員公眾假期或法定假日。
不成文傳統,《公眾假期條例》指定機構外,俗稱「白領」(主要是文員和會計工作)行業企業是公眾假期放假,只有俗稱「藍領」(傳統上指第二產業,現在可泛指「白領」以外大部份工種)行業會法定假日放假,例如製造、建造、紡織、維修、貿易、工程、傳媒、保安、潔淨、運輸、物流、批發、零售、餐飲、酒店、客户服務,上述行業核心業務公司,即使是文職崗位僱員,是法定假日放假。
1997年金融風暴後,失業率飆升,部份原本給予公眾假期僱主,看準僱員求職困難,於是改為給予法定假日,加薪情況下增加僱員工作時間。
只能享用法定假日僱員,一度有增加趨勢。
早在1981年6月,香港政府這兩種假期制度分歧問題,展開公眾諮詢,研究統一可能性,諮詢結果一如所料:勞方要求增加法定假日和公眾假期,而資方增加法定假日。
政府採取折衷方案:於1983年起,新增1天法定假日(下文「香港節日演變」),打算日後檢討。
但自此後,此事不了了之,無下文。
1999年,香港主權移交,而新增多1天法定假日。
1974年1月,廢除《工業僱傭(有薪假期與疾病津貼)條例》,有關法定假日條文納入《僱傭條例》內,使《僱傭條例》涵蓋所有僱員,不論是否受僱於工廠,享有法定假日,法定假日數量其後數度增加。
2008年5月,會議員李卓人提出私人議案,建議所有公眾假期納入法定假日,雖然出席議員過半數贊成且僅一名議員,但分組點票制度下,否決[3]。
2012年2月,行政官選舉候選人唐英年,參選政綱提及建議增加法定假日,和公眾假期,當時每年12天,每年遞增1天,直到5年後增至每年17天。
但唐英年落選,此事不了了之[4]。
2020年1月14日,因2019年反修例運動社會動盪及人道危機,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佈多項民生政策措施,包括建議增加法定假日,和公眾假期,交由勞工顧問委員會討論。
政府於2021年3月5日刊憲《2021年僱傭(修訂)條例草案》[5],2022年起,法定假日每兩年遞增1天,佛誕(2022年)、聖誕節後第一個週日(2024年)、復活節星期一(2026年)、耶穌受節(2028年)、耶穌受節翌日(2030年),2030年,法定假日和公眾假期。
該條例草案於同月17日提交會,同年7月7日獲會通過,同月16日刊憲[6],翌年(2022年)實施佛誕為法定假日。
另外有一種情況,如前述,僱員符合「418」,方能享用法定假日。
一些兼職或臨時僱員,於工時於每星期18時及/或僱用期於4星期,或一些無良僱主,為合法逃避給予僱員法定假日,刻意安排僱員每工作於4星期停工一段時期,致不能構成「418」,這些僱員法定假日不能享用,他們不論公眾假期或法定假日上班,僱主有權給予任何補假或補薪,這造成了社會問題。
絕大部份日校中、小學及園,所有星期六、星期日和公眾假期當天放假外,有很多其它假期。
例如農曆新年、復活節和聖誕節,星期六及星期日和公眾假期當天外,會另外於星期一五放假510天,可以串連成10天或以上假期。
每年有13天教師發展日及13天學校自決假期,學生不用回校上課。
7月上、中旬8月下旬暑假,個別院校,4月下旬開始暑假,9月上旬完結,期長達約4個月。
一些學校大型活動(例如運動會、家長日、旅行、畢業禮)翌日、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公曆11月12日),可能會放假一天。
道教團體主辦學校道祖誕(農曆二月十五)、孔教團體主辦學校孔聖誕(農曆八月廿七或公曆9月28日),或會放假一天。
而伊斯蘭教團體主辦學校古爾邦節(伊斯蘭曆12月10日),會放假數天。
有少數族裔學生學校可能會專設族裔、宗教假期,或要學生自行請。
個別國際學校會設立聯繫國家相關節日(如國慶)學校假期。
2022年,應第五波疫情,加上政府需徵校舍作全民強制檢測(後期宣佈緩,及後不了了之),因此暑假調整到3月初4月復活節後,而該學年後一個上學日延遲8月12日。
此外,於近年會及區議會選舉中,需借用部份學校校舍作票站,需在投票日翌日早上才能校舍歸校方,因而妨礙學校運作,有學校因此而借出校舍作為票站,故教育局選管會建議,2020年6月學校發出通告,要求所有學校(不論有否借出校舍作票站)會及區議會選舉(包括補選)投票日翌日,訂為學校假期[7],減低投票學校運作影響。
「學校假期」是指學生不用回校上課,但可能須回校出席活動或補課,期間學校教職員放假。
公眾假期與星期六重疊,即使實行五天工作,設任何補假。
如星期日或其他公眾假期重疊,會另日補假。
一般而言,補假會該假日後下一個工作日,或行政官會行政會議藉憲報刊登命令,指定取代該日另一日。
香港現行公眾假期安排而言,與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每年可達5天,有1天,耶穌受節翌日鐵定於星期六,2011年2046年這36年計算,共有100天,每年2.78天。
雖然星期六不是公眾假期或法定假日,但俗成,機構星期六會提早下班全天放假(2006年起,部份政府部門推行5天工作制,部份非政府機構及企業跟隨,星期六全天放假普遍),形成假期重疊沒有補假,使僱員損失了部份假期。
因此,除非索性放棄星期六提早下班或全天放假,事星期六全天上班(或任何每週上班6天)工作,否則所謂每年17天公眾假期,可能完全放足(能只放16天)。
有關安排指對部份每週上班5天僱員公平,2011年,時任會議員馮檢基事務會議中,詢問時任勞工及福利局局張建宗相關問題,建議節日前一天或後一天補假,但張建宗表示,建議會導致機構節日當天要繼續辦公,非每週工作5天僱員要如常上班,反而該僱員公平,所以無意改動安排[9]。
較,是1983年2010年間,農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節翌日,與星期日重疊補假方式。
1982年及之前,這些假日和其他假日一樣,如星期日重疊,會於該天後,即農曆年初四和八月十七補假;但後來考慮到有意見(女性僱員而言)認為,如補假安排於前一天,即農曆除夕和中秋節,可以僱員華夏傳統,為家人準備晚餐團聚,以及與家人一起享受一年中相聚時刻。
故1983年起,更改了補假方式,這些假日如星期日重疊,改為於該天前,即農曆除夕和中秋節補假[10]。
這等同補假定於星期六及/或農曆除夕,這些日子雖然不是公眾假期或法定假日,但俗成,機構這些日子本身會提早下班全天放假,令僱員損失假期。
而這種補假方式,與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包括其補假),每年可達6天(英治時期)或5天(特區時期)。
例如2009年和2010年,兩年出現此情況:2009年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有節、耶穌受節翌日、佛誕、聖誕節後第一個週日,且於該年中秋節翌日與星期日重疊,故以中秋節,即星期六補假;2010年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有耶穌受節翌日、勞動節、重陽節、聖誕節,且於該年農曆年初一與星期日重疊,故農曆除夕,即星期六補假。
即兩年,補假內,與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達上限5天,造成假期損失。
2010年農曆年初一(2月14日)與星期日重疊,局依例安排農曆除夕(2月13日)星期六補假,形成了上述假期損失。
2010年2月13日,農曆除夕,時任行政官權沙田年宵市場傳媒問及有關問題時,表示勞工及福利局局張建宗討論過有關問題,並研究修改有關法例,避免再出現情況[11]。
,政府於2011年會提交《2011年公眾假期及僱傭法例(補假安排)(修訂)條例草案》(下簡稱「該修訂」),提出日後農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節翌日,如星期日重疊,將改回1982年及之前補假方式,於該天後,即農曆年初四和八月十七補假,避免上述損失假期問題,該修訂於同年12月14日通過[12],《2011年公眾假期及僱傭法例(補假安排)(修訂)條例》於2012年2月24日生效。
2011年及2012年,農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節翌日沒有星期日重疊。
2013年,該修訂生效後,首次農曆年初一(2月10日)與星期日重疊,故農曆年初四(2月13日)星期三補假,是該修訂生效後首次實行。
[13]
2022年,該修訂生效後,首次中秋節翌日(9月11日)與星期日重疊,故於農曆八月十七(9月12日)星期一 ,「中秋節後第二日」名義補假。
然而,所有公眾假期(包括農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節翌日)與星期六重疊無補問題,仍未有改善。
即使該修訂生效,與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理論上每年可達5天,但這情況於1999年出現過(該年農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節翌日沒有星期日重疊,無出現星期六補假情況,但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達5天,耶穌受節翌日、勞動節、佛誕、中秋節翌日、聖誕節),2011年2046年這36年間,與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每年4天,2.78天,見下表(2025年及後公眾假期公佈,假設《公眾假期條例》2046年修訂計算;於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起,實行一國兩制、50年不變期限,於2047年7月1日屆,其後香港實行法律及制度仍未知,故2047年及後作計算)。
香港人重視農曆新年及節,但受到西方節日(例如情人節、復活節和聖誕節)感染,即使如此中國傳統節日重視程度沒有減少。
是,香港人假期觀念有轉變。
時代轉變,香港人節慶習俗簡化,變得有所商業化。
例如香港人渡過農曆新年時,會習俗,農曆新年前「辦年貨」和逛年宵市場,農曆年期間張貼年畫和揮春賀年裝飾品、舞獅、到廟宇、佛寺拜神禮佛祈福、吃年糕和煎堆賀年食品、派利是、到親戚家裏拜年。
但拜年卻只求拜過,會年初一拜夫家,年初二拜孃家,年初三赤口拜年傳統規則。
例如中秋節,香港人會購買月餅和燈籠應節、吃團圓飯。
延伸閱讀…
而政府節日活動禁制甚多,例如農曆新年不準燃放炮仗,舞獅有限制、中秋節準「煲蠟」、聖誕節準「噴雪」,削弱了節日氣氛。
以上公眾假期外,一些眾假期節日,例如情人節、白色情人節、萬聖節、母親節、父親節,近年商人透過廣告宣傳和商場佈置裝飾,催谷消費下,出現節日氣氛,傳媒其節日活動有所報導,公眾假期節日遜色。
香港開埠初期1875年,香港政府訂立《公眾假期條例》(Public Holidays Ordinance),訂明元旦、農曆新年、耶穌受節、復活節後星期一、聖靈降臨節(復活節後五十天)後星期一、英皇壽辰、8月第一個星期一(夏至與秋分中間英國傳統收割節 Lammas Day)、聖誕節、聖誕節翌日是公眾假期及銀行假期,所以公眾假期俗稱「銀行假期」。
[14] 其後條例經多次修訂,英文名稱改為General Holidays Ordinance。
該條例指明政府部門假期當日停辦公,規定銀行假期當日辦理可轉讓票據有關付款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該條例只是政府和商業運作,並無規定僱主讓僱員於公眾假期當天放假,部份僱員可公眾假期放假,是僱主予額外福利。
當時洋人跟隨英國習慣慶祝節日,而華人會慶祝中國傳統節日。
最初華人假期只有農曆新年公眾假期。
英國租借新界後,1899年起港府每年農曆年初二(農曆新年後工作天)宣佈假期,[15] 到1923年,這安排。
[16] 華人其他假日例如冬至、節、端午節、中秋節及重陽節傳統節日及節氣,會進行一些應節活動,但是會放假。
20世紀,香港公眾假期增加。
1903年起,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冥辰5月24大英帝國日(Empire Day)公眾假期。
[17] 1912年香港政府認為假期集中上半年,[18] 下半年增加公眾假期,包括10月第二個星期一、最近11月9日(英皇愛德華七世冥辰)星期一。
[19] 1912年起政府每年宣佈7月第一個週日(7月1日,如該日星期日,7月2日星期一)公眾假期,[20] 到1923年這安排。
[21] 1930年起9月第一個星期一取代10月第二個星期一公眾假期。
[22]
港府紀念日及節日定為公眾假期。
1920年起洋人和平紀念日成為假期,[23] 取代最近11月9日星期一。
(和平紀念日紀念歐戰1918年11月11日結束,最初定為11月11日,1946年起英國定為11月12日或之前星期日,該日後星期一放假;[24] 1956年起改為11月第二個星期日,該日後星期一放假。
[25])1929年起中華民國國慶日10月10日成為假期。
[26] 1941年起中秋節成公眾假期,取代9月第一個星期一,[27] 取消大英帝國日(Empire Day)公眾假期。
[28]二次大戰1941年日治時期前,華人洋人節假日各自政。
1945年8月30日英國恢復管治香港,節假日習慣得以恢復。
1947年1月10日,香港政府修訂《公眾假期條例》,新制訂假期有1946年已成為假期8月30日重光紀念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台,1950年香港政府宣告該年起,10月第二個星期一取代10月10日公眾假期[29](1955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是10月10日,政府索性該年起假期改為10月第三個星期一[30])。
這些公眾假期主要是政府、銀行業以及銀行業關係密切行業(如貿易公司)採納。
1968年起,節、端午節、重陽節成公眾假期,取代聖靈降臨節後星期一、10月第三個星期一、和平紀念日後星期一,重光紀念日由8月30日改為8月後一個星期一,中秋節假期改為中秋節翌日放假,又額外增加農曆年初三公眾假期。
[31]
1983年起,英女皇壽辰假期由4月21日改為英國官方慶祝日6月第二個星期六,而之後星期一放假。
重光紀念日之前星期六成為公眾假期。
新增兩天假期,取代7月第一個週日及8月第一個星期一公眾假期。
[32]
1983年1997年6月30日英治時期結束期間,香港公眾假期如下(其中9天同時是法定假日,黃色顯示;其中4天英治時期結束後取消,紅色表示,該4天均不是法定假日):
如當日星期日,泛英女皇壽辰假期之前或之後工作日訂為補假日。
1997年6月,英治時期結束前夕,後一次英女皇壽辰公眾假期,為配合7月1日及2日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設香港行政區成立日公眾假期,故英女皇壽辰公眾假期定於6月第四個星期六及緊接其後星期一,即6月28日及30日,6月29日星期日、7月1日及2日,串連成5天公眾假期。
不是法定假日。
英治時期結束後取消。
紀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勝利及香港重光,英國於同年8月30日恢復管治香港,結束三年零八個月香港日佔時期,中環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有官方紀念儀式。
1946年起,定於8月30日。
1968年起,改定於8月第一個及後一個星期一。
1983年起,改定於8月後一個星期一及兩天前星期六。
不是法定假日。
英治時期結束後取消,新增性質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公眾假期(8月第三個星期一)(不是法定假日),雖然同為紀念二戰時日戰爭勝利,但非紀念英國恢復管治香港,而是紀念1945年8月中旬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故日期定於8月中旬第三個星期一。
行了兩年(次),即1997年8月18日及1998年8月17日,1999年起,新增勞動節及佛誕為公眾假期,於政府堅拒增加每年公眾假期,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是公眾假期,名義上重陽節「合併」[33],實為取消,官方紀念儀式改為重陽節在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舉行。
2015年適逢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宣佈該年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即9月3日,為法定假日,全國放假一天。
香港特區政府做法,同年9月3公眾假期,同時是法定假日(限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定義,1945年9月2日簽訂《降伏文書》翌日,即9月3日)。
公眾假期17天,法定假日11天,法定假日為其中9天公眾假期,2天浮動假期,僱主選擇何時發放,如僱主無明文指定,於英女皇壽辰後第一個星期一及8月份後一個星期一發放。
1950年代1960年代期間,香港有正式公眾假期,但是當時香港經濟模式及就業市場職位分佈,製造業領職業主,基於前述《公眾假期條例》適用範圍問題,大部份香港市民不能夠享有公眾假期。
1962年4月,香港政府遵循國際勞工公約,每年6天有薪假期規定,實施《工業僱傭(有薪假期與疾病津貼)條例》(Industrial Employment(Holidays with Pay and Sickness Allowance) Ordinance),首次為法定假日,規定工廠工作勞動工人、或月薪700港元以下非勞動工人,可享每年6天有薪假期,是農曆年初一、農曆除夕或年初二、節、端午節、中秋節、冬至或隨後元旦(僱主選擇其中1天)。
這6天假期「法定假日」,初期實施時適用對象關係,所以俗稱「勞工假期」、「工廠假期」[34]。
1968年9月,立法局通過《僱傭條例》,同時中秋節假期正日改為翌日,即農曆八月十六日放假,配合華夏傳統中秋節晚上慶祝及賞月。
1974年1月,廢除《工業僱傭(有薪假期與疾病津貼)條例》,有關法定假日條文納入《僱傭條例》內,使《僱傭條例》涵蓋所有僱員,不論是否受僱於工廠,享有法定假日,法定假日數量其後數度增加。
延伸閱讀…
1977年,新增元旦、農曆年初三、重陽節、1天浮動假期(僱主選擇何時發放,下同),即增至每年10天。
1983年,新增1天浮動假期,即增至每年11天。
日校中小學學生而言,泛英女皇壽辰和泛重光紀念日這4天公眾假期中,其中1天鐵定於6月星期一,另3天均鐵定星期六及/或暑假重疊,因此每年鐵定損失3天假期(雖然屬泛復活節耶穌受節翌日鐵定於星期六,但日校中小學學生復活節而獲復活節假期,故此不論)。
1982年及之前 ,所有公眾假期如星期日或其他公眾假期重疊,以下一個工作日補假。
1983年,政府更改了農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節翌日補假方式,這年起,這些假日如星期日重疊,會於該天前,即農曆除夕(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和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補假。
如前述,這種補假方式,可能造成假期損失,且維持了30年,2013年才再有更改。
當時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或其補假日),每年可達6天,有3天,耶穌受節翌日、英女皇壽辰、8月份後一個星期一之前一個星期六,均鐵定於星期六。
1992年及1993年例,該兩年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上述3天外,1992年尚有節、中秋節翌日、聖誕節後第一個週日;1993年有農曆年初一、重陽節、聖誕節。
即兩年,與星期六重疊公眾假期達上限6天,有1993年農曆年初二與星期日重疊,而以農曆除夕作補假。
故此造成假期損失。
《公眾假期條例》所列假期之外,1941年前香港政府不時頒佈額外假期,製造。
耶穌受節翌日每年定為假期,後來例。
聖誕前夕、12月27日、1月2日,1月2-3日額外定假期;與英皇壽辰、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日)、11月11日(和平紀念日)星期六或星期一,假期,但這些安排並非。
香港政府以下日子,定為額外公眾假期。
1887年6月21日,英女皇維多利亞登基五十週年紀念。
[35]
1887年11月9-10日,英女皇維多利亞登基五十週年香港慶典。
[36]
1890年3月31日,英國幹諾和斯特拉森公爵阿瑟親王伉儷訪港首天。
[37]
1893年7月6日,英國約克公爵(後來英皇佐治五世)婚禮。
[38]
1897年6月22-23日,英女皇維多利亞登基六十週年紀念。
[39]
1899年4月17日,新界升旗日。
[40]
1901年2月2日,英女皇維多利亞喪禮。
[41]
1901年5月24日,英女皇維多利亞冥辰。
[42](該年11月11日有英皇壽辰假期)
1902年6月26-27日,英皇愛德華七世及珊皇后加冕。
[43] 加冕病延後,但假期無取消。
[44]
1902年8月9日,英皇愛德華七世及珊皇后加冕。
[45]
1905年12月9日,帆船大賽。
[46]
《KTLA 5》報道,11月22日週三到11月26日週日五天假期,預計有多達460萬名南加州居民出遊過節。
去年,該地區有450萬人外出度假,今年預測減少百分之三。
汽車俱樂部預測,加州大部分旅客,390 萬人會選擇駕車出遊,56萬6000人搭乘飛機,12萬人搭乘巴士、火車或遊輪其他交通方式。
全國範圍內,今年感恩節是有史以來第三節日,預估有5540萬人出遊。
瞭解,感恩節出遊人數紀錄是2005年時創下,當時出遊人數達到5860萬人。
汽車俱樂部發言人舒佩(Doug Shupe)表示,感恩節是探望家人和朋友受歡迎節日之一,是年度家族傳統活動,全國旅行需求,旅客數量反映出持續渴望旅遊和親友時光。
對南加州居民來説,聖地牙哥是度假首選地,此外有拉斯維加斯、聖塔芭芭拉、峽谷和墨西哥遊輪。
於今年感恩節旅客數量預估會創下歷史新高,因此鼓勵民眾提前計劃並預留額外時間,包括航班起飛前兩三時抵達機場,出發公路旅行時預留緩衝時間。
運輸公司「INRIX」指出,南加州高速公路上時段11月22日週三下午和晚間。
此期間,交通受影響洛杉磯和貝克斯菲爾德之間5號州際公路北行路段,預計需時間會情況延長百分之88。
其他受到嚴重影響包括:11月26日週日下午10號州際公路和聖地牙哥之間15號州際公路南向路段,以及11月24日週五下午貝克斯菲爾德和洛杉磯之間5號州際公路南向路段。
12月15日17日香港美利酒店聖誕市集回歸,户外空間 Cotton Tree Terrace 化身為暖意窩心節日市集,佈置緻聖誕樹。
一系列攤檔匯聚多個本地品牌包括 Jardin Europeen、Maison Argaud、The Hubble Studio、Clingo Florist、Anna Smith Pottery 節慶及生活精品、美酒佳餚。
無論是準備聖誕派對或感受節日氣氛兼打卡,不妨去美利酒店聖誕市集逛逛。
輸入電子郵箱地址,即表示閣下 使用條款 細則及 私隱政策內容謝謝你訂閲!請留意電郵信箱,你會收到第一封通訊。
2023年(令和5年),週六有3次國定假日(2月11日,4月29日,9月23日)。
是因為,
該日曆公共假期 2022 年少。
是。
如果你想2023年(令和5年)享受旅行和休閒,結合帶薪假期制定一個時間表。
2月23日(星期四)為天皇誕辰,3月21日(星期二)為春分日,11月23日(星期四)勞動感恩節。
假期
這是一個國定假日。
是因為,
2月/3月/11月:如果您帶薪休假,可享受4個假期
將
如果2月24日(週五)帶薪休假,2月23日(週四)2月26日(週日)可以上班。
4個假期
。
如果3月20日(週一)還款,3月18日(週六)3月21日(週二)
4個假期
。
如果11月24日(週五)帶薪休假,11月23日(週四)11月26日(週日)可以上班。
4個假期
變成。
如果你能2月,3月和11月休四個假期,
温泉
興去
温泉裏,
陶器
或者
配件製作
這樣
製造驗
受歡迎。
2023年(令和5年)
黃金周 (GW)
上半場
牙齒
4月29日(週六/昭和日),4月30日(週日)以及兩個假期
。
黃金周後半段(GW)
5月1日(星期一) 5月2日(星期二)及其後兩個工作日,
5月3日(週三/憲法紀念日),5月4日(週四/綠化日),5月5日(週五/兒童節),5月6日(週六),5月7日(週日)以及五個假期
是。
如果您 5 月 1 日(星期一)和 5 月 2 日(星期二)工作日享受帶薪假期
9 個假期
然而,你工作時,想要享受假是困難。
我想這取決於我工作安排,但我4月28日(星期五)黃金周(GW)前半段休息了一天。
3天週末
建議
或者,您可以黃金周(GW)後半段5月2日(星期二)享受帶薪假期,
5個假期
能做到啊!
説到金週期間門活動和休閒,
浮潛
或者
體驗潛水
,
槳板衝浪
。
天氣,温暖
黃金周 (GW)
你什麼試一下挑戰呢?
地區而異,但
佛教假期
8月13日8月16日4天。
2023年(令和5年)
牙齒
8 月 11 日(星期五/山日)是公共假期。
8月12日星期六,8月13日星期日休息
這什麼,
盂蘭盆節是6個假期
是。
如果您能8月17日(星期四)和8月18日(星期五)收到工資,
可 10 個假期
。
如果您想盂蘭盆節期間調整工作安排或想回家放鬆,請考慮此選項。
盂蘭盆節期間
浮潛
或者
體驗潛水
,
槳板衝浪
,
獨木舟/皮划艇
,
活動如
。
盂蘭盆節期間,我們您推薦活動!
2023年(令和5年)
白銀週 (SW)
9月16日(週六),9月17日(週日),9月18日(週一/敬老日),
3天週末
是。
氣候,適合享受户外活動。
滑翔傘
或者
四輪驅動越野車
,
導覽
活動如
陶器
,
製作糖果
這是許多人享受藝術和美食季節。
白銀週 (SW)
結合工作日前後帶薪日,參加各種休閒活動吧!
2023 年(令和 5 年) 2024 年(令和 6 年)
12月29日(星期五),12月30日(星期六),12月31日(星期日),1月1日(星期一),1月2日(星期二),1月3日(星期三)為止
6天
。
結合年末年初假期,如果12月28日(星期四)工作日休帶薪休假,享受7個假期。
或者,如果可以新年1月4日(星期四)和1月5日(星期五)享受帶薪休假,
多 11 個假期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