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馬紅羊劫】赤馬紅羊劫:古代君王的夢魘,不可思議的末世預言

丙午丁未年之劫難:赤馬紅羊劫

自戰國以來,每一甲子中丙午和丁未兩年,因天干地支屬相均為紅色,故稱「赤馬紅羊年」,往往伴隨著重大的歷史變動。

最能體現「赤馬紅羊劫」的是北宋的靖康之恥。時值丙午年,金兵圍城。宋徽宗聽聞當年道士張繼先曾預言,但未予重視,終釀成大禍。

赤馬紅羊劫 Play

宋代人柴望曾著《丙丁龜鑑》,系統性地總結了自秦昭王五十二年至五代後晉天福十二年間凡丙午、丁未年發生的動亂,認為這兩年多有災禍,故稱之為「赤馬紅羊劫」。

近代受「赤馬紅羊劫」影響較大的當屬民國時期。1906年(丙午)爆發丙午風災,造成重大傷亡;次年(丁未)發生黃岡起義,成為清朝滅亡的序曲。而1966年(丙午)爆發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對中國造成了深刻的影響。

古往今來,歷史上屢次驗證了「赤馬紅羊劫」的存在,成為歷朝歷代君王憂心忡忡的厄年。

赤馬紅羊劫

| 紀年 | 事件 |
|—|—|—|
| 2026、2027 | 赤馬紅羊年 |
| 1966、1967 | 文化大革命 |
| 1906、1907 | 丙午風災,黃岡起義 |
| 1126、1127 | 靖康之恥 |
| 826 | 唐敬宗被殺 |
| 766 | 安史之亂平定 |
| 646 | 武則天入宮 |
| 286 | 五胡亂華 |
| 167 | 桓帝駕崩 |
| 106 | 漢觴帝即位 |
| 15 | 王莽封侯 |
| 74 | 漢昭帝駕崩 |
| 195 | 漢高祖駕崩 |
| 255 | 秦昭王滅西周 |

「赤馬紅羊劫」:明末清初的民變與社會動盪

前言

「赤馬紅羊劫」是明末清初時期發生的一場重大民變,起於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佔北京後,持續波及華北地區十餘載。

背景

明末清初之際,朝廷腐敗無能,社會矛盾尖鋭。「赤馬紅羊劫」的爆發有以下背景:

民眾疾苦:連年的天災人禍、苛捐雜税使民不聊生。
軍紀敗壞:各路軍隊橫徵暴斂、肆意劫掠,激起民憤。
民族矛盾:滿清入關後,推行剃髮易服等政策,激化了漢族的反抗情緒。

起因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軍隊佔領華北後,迅速喪失了綱紀,貪婪腐化,對百姓大舉搜刮。憤怒的民眾紛紛起事反抗,其中規模較大、影響較廣的為以下兩支:

起義領袖 部眾稱呼 主要活動區域 特點
高迎祥、李自成 赤眉軍 陝西、河南 流動作戰,劫掠官府、地主富豪
張獻忠 八大王 湖北、四川 橫掃西南,燒殺擄掠,造就「永昌屠城」

發展

赤馬紅羊賊的起事迅速在華北各地蔓延。他們流動作戰,採取劫掠、圍攻官軍的方式對抗清軍。清軍多次派兵圍剿,但收效甚微。赤馬紅羊賊憑藉對地形的熟悉和民心所向,屢次擊敗清軍。

影響

「赤馬紅羊劫」對明末清初的社會造成了深遠影響:

人口損失:起義和清軍鎮壓導致大量平民百姓傷亡,人口鋭減。
經濟凋敝:戰亂破壞了生產,經濟活動停滯,田園荒蕪。
社會動盪:起義和鎮壓加劇了社會動盪,治安混亂,百姓流離失所。

平定

清朝在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後,終於平定了「赤馬紅羊劫」。主要措施有:

分化瓦解:清廷招撫部分起義軍領袖,離間其內部。
軍事鎮壓:清軍在各地駐紮重兵,加強城防,對起義軍進行圍剿。
經濟安撫:清廷推行賑災救濟,獎勵墾荒,穩定民心。

結論

延伸閲讀…

橫眉冷看:甚麼叫赤馬紅羊劫 – 東方日報

君王最怕的「赤馬紅羊」劫

「赤馬紅羊劫」是明末清初時期的一場重大民變,反映了明末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清政府的統治危機。這場起義對華北地區的社會、經濟和人口造成了巨大破壞,也促進了清廷加強中央集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