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誅:滅門絕户之刑罰
導言
族誅,古代東亞特有刑罰,以血緣牽連處決受刑人親族,斬草除根,鞏固統治。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儒家文化圈均有使用,反映家庭本位的傳統價值觀。


歷史淵源
中國商朝首創「劓殄」,秦朝發展成「誅三族」,隋朝復行並擴張至「誅九族」。唐朝時期,李斯等重臣遭此刑罰。
誅殺範圍
「三族」定義不一,可指父母兄弟妻子、父母妻兒或父子妻。朝鮮新羅時期亦有「誅九族」記載。
明朝的「誅十族」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強迫忠臣方孝孺草擬詔書,遭到拒絕並辱罵。朱棣震怒,將其門生友人納入「第十族」,共誅873人,並流放充軍者甚多。
東亞各國的實施
朝鮮真平王時期的伊阿湌柒宿及阿湌石品因謀反被「誅九族」。越南黎太宗因阮氏路姿色過人,誣陷其夫阮廌謀反,處以「夷三族」。日本則在近代廢除了族誅。
朝代 | 誅殺範圍 | 事例 |
---|---|---|
商朝 | 劓殄 | 無記載 |
秦朝 | 誅三族 | 李斯 |
漢朝 | 夷三族 | 呂不韋 |
隋朝 | 誅九族 | 蕭瑀 |
唐朝 | 誅九族 | 劉季子 |
新羅 | 誅九族 | 伊阿湌柒宿和阿湌石品 |
明朝 | 誅十族 | 方孝孺 |
黎朝 | 夷三族 | 阮廌 |
誅滅:歷史上慘絕人寰的大規模迫害事件
誅滅九族:中國古代最殘酷的刑罰之一
誅滅九族,是指株連親族以絕後患的酷吏,起源於秦漢時期。所謂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計九族,故稱。在誅九族的刑罰下,被處決者不僅限於本人及其直系親屬(父母、子女),還包括旁系親屬(兄弟姐妹)、外戚(妻族的父母兄弟姐妹)等,實施時株連範圍廣泛,手段極其殘忍。
歷史上著名的「誅滅」事件
歷史上發生了許多令人發指的誅九族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下幾起:
朝代 | 受害者 | 原因 |
---|---|---|
戰國時期 | 白起 | 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四十餘萬 |
西漢 | 英布 | 反叛劉邦 |
西漢 | 韓信 | 謀反 |
西漢 | 劉細 | 反叛王莽 |
東吳 | 孫策 | 被許貢刺殺 |
唐朝 | 楊貴妃 | 安祿山之亂 |
誅滅九族的後果與影響
誅九族作為一種極端殘酷的刑法,對被誅滅者的後人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不僅僅是肉體上遭受折磨,他們還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和精神痛苦:
- 家族徹底覆沒,宗廟毀壞。
- 家人都受到株連,無辜者慘遭殺戮。
- 後人背負恥辱,社會地位低下,難有出頭之日。
廢止誅滅九族的歷史進程
隨著時代進步和人權觀唸的提升,誅滅九族這種慘無人道的刑法逐漸被廢止:
- 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廷頒佈《斬監候條例》,廢除誅滅九族。
表格:不同朝代對「誅滅」事件的處罰
朝代 | 對被誅滅者 | 對其親屬 |
---|---|---|
秦朝 | 本人和親族盡皆處死(不包括未成年人) | |
漢朝 | 處死本人及三族(父母兄弟及其子女) | |
唐朝 | 一般只誅滅三族,特殊情況可株連五服以內親族 | |
宋朝 | 只誅殺本人及其子孫,不株連其他親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