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璫】揭秘漢代耳璫之謎:女子穿耳習俗與美麗傳奇

耳部之飾曰耳璫,流行於漢代,乃漢族女子從蠻夷所習。然漢代中原女子受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之觀念影響,不甚流行穿耳。耳璫之形,或圓筒收腰,或釘頭奢口,實中空,多與珠玉寶石之墜飾並存。史籍所載璫或指耳璫,或指綴有墜飾之耳飾,猶如後世耳墜。穿耳習俗雖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但於商周時期因禮制興起而逐漸式微。至漢代,雖有女子穿耳戴璫,但此乃少數民族所傳之習,非中原女子普遍之風尚。

1 漢代耳璫:穿耳而戴之,非中原女子普遍習俗,源自少數民族之傳承。
2 史籍所載之璫,可指單純之耳璫,亦可指綴有珠玉寶石墜飾之耳飾,猶如後世所稱之耳墜。
3 漢代女子所戴之耳璫,其形制或呈圓筒收腰,或似釘頭奢口,其體皆中空,多與珠玉寶石之墜飾並用。
4 漢代中原女子受儒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之觀念影響,穿耳習俗並不盛行。
5 穿耳習俗雖可溯源至新石器時代,然於商周時期,因禮制興盛而逐漸式微。
6 漢代女子所戴之耳璫,實因其體積較小,且多中空,為便於穿系墜飾之設計。
7 漢代女子所戴之耳璫,常與珠玉寶石之墜飾並用,其下垂之墜飾,最為顯著之視覺元素。
8 漢代出土之耳璫,其造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收腰圓筒形與釘頭奢口形。
9 耳璫一詞,源自《釋名》與《風俗通》,其義為「穿耳施珠」,然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代耳璫之形制並非皆為圓珠形。
10 漢代女子所戴之耳璫,其大小一般,長度在二至三公分左右,小端直徑通常不超過一公分。

耳璫:古代女性首飾的象徵與風貌

耳璫 Play

「耳璫」在古代是一種佩戴在耳朵上的裝飾物,常由金、玉、銀、銅等材料製成,其外觀多樣,形制豐富。在古代社會中,「耳璫」不僅僅是女性的裝點品,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

分類與樣式

耳璫

古代「耳璫」種類繁多,按形制和材料可分為以下幾類:

類型 特徵 材料
環狀耳璫 圓環形狀,佩戴時穿過耳洞 金、銀、玉
墜飾耳璫 由主體墜飾和連接環組成,主體墜飾形狀各異 玉、金、銀、珠寶
耳墜 以金屬絲或鍊條為軸,懸掛墜飾或寶石 金、銀

裝飾與美學

「耳璫」在古代既是女性身份的標誌,也是裝點儀態的飾品。不同形制、材質的「耳璫」藴含著不同的審美意藴:

  • 圓形耳璫:簡潔大氣,寄託了對圓滿和諧的嚮往。
  • 玉製耳璫:温潤雅緻,象徵著純潔高貴的品質。
  • 墜飾耳璫:靈動優美,呈現出女性的温婉嫵媚。
  • 耳墜:輕盈飄逸,增添了一絲靈動與優雅。

文化內涵

除了裝飾功能外,「耳璫」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 身份地位:不同材質和樣式的「耳璫」反映了佩戴者的社會地位。
  • 婚嫁習俗:在某些地區,「耳璫」是婚嫁禮俗中的重要聘禮。
  • 宗教信仰:「耳璫」也與特定宗教信仰相聯繫,如道教中的玉環耳璫。

製作用料

「耳璫」的製作材料多種多樣,常見的有:

  • 金:延展性好,易於塑形,常製作成環狀或墜飾形式。
  • 玉:温潤通透,質地温和,多用於製作墜飾耳璫。
  • 銀:柔軟細膩,光澤亮麗,可製成精緻繁複的樣式。
  • 銅:價格低廉,可製作較大的環狀耳璫。
  • 寶石:光彩奪目,奢華貴氣,多用於點綴耳墜或墜飾。

歷代演變

「耳璫」的形制和樣式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演變:

朝代 特徵
先秦 環狀耳璫較為普遍,以青銅材質居多。
漢代 玉製耳璫流行,墜飾耳璫出現。
唐代 耳墜盛行,樣式繁複精巧。
宋代 金銀質耳璫興起,造型簡潔雅緻。
明代 墜飾耳璫再受重視,材質豐富多樣。

傳承與復振

時至今日,「耳璫」作為傳統女性首飾,其製作工藝和審美價值仍得到傳承與復振:

  •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些傳統「耳璫」製作技藝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政府保護和傳承。
  • 時尚飾品:「耳璫」元素被融入現代時尚飾品設計中,呈現出新穎與傳統交融的審美風潮。
  • 文藝作品:「耳璫」在古裝劇和影視作品中得到展現,喚起人們對古代女性首飾文化的興趣。

總之,「耳璫」見證了古代女性的審美追求和社會文化風尚。其豐富的樣式、寓意與傳承價值,讓它不僅是首飾點綴,更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抹流光溢彩。

延伸閲讀…

漢代耳璫及女子穿耳習俗芻議

耳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