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而言,「喪禮」帶有些許神秘色彩。
不論儀式或簡或繁,我們總會聽到殯葬服務人員説著我們懂業術語,或進行著我們明白流程。
若沒有禮儀師、佛道人員的引領或説,會讓人不知、不明所以然。
民國95年「台閩地區殯葬消費行為調查研究」指出,治喪期間接體到安葬,花費天數14天。
喪禮並無標準流程,其呈現方式講究程度,取決於個人宗教信仰、生活習俗或興趣喜好。
加上現今社會環境變化、家庭結構改變,治喪天數縮短許多,且流程變得彈性。
殯葬流程儀式內容可能宗教信仰或地方文化而有所差異,本篇文章帶大家認識「殯葬專業術語」及「喪事語」,其藴藏意涵。
搬鋪稱「徙鋪」。
台灣早期有返家安息習俗,有「在家過世」才算是「壽寢」觀念。
若是病危且放棄急救或醫療病人,家屬會醫院帶回家中,與家中神明及祖先做後訣,讓病人、安心地離開。
現今大多醫院往生後,直接移往殯儀館冰存,或租用冰櫃放置家中冰存。
遮神確認親人往生後,會其沐浴、更衣。
而早期神明、祖先牌位供奉大廳,將逝者從卧房移至大廳時,習俗上會米篩或紅紙遮擋神明與祖先牌位,避免直接讓神明與祖先直接看到遺體,以示,直到殮入棺後除去。
帷堂、闔扉、示喪稱「吊九條」。
早期會用竹竿架吊起一條全匹白布,彎九次後圍起逝者,做內外區隔,避免親友來訪時直接面對到大體,能防止陽光照射,現今大多改用「棺圍」形式;依禮俗,喪家需半掩門扉,並大門白紙示喪,白紙寫上嚴制 (輩份男性)、慈制 (輩份女性) 或喪中,出殯後其移除。
舉哀家屬會換上白色或黑色素色衣服,男女左右站立,傷心哭泣,哀。
有些地方習俗會門外打碎一隻瓷碗,表示「碗破家圓」。
易枕蓋水舉哀後,家屬會石頭或一疊銀紙作為逝者枕頭,傳統習俗相信會子孫帶來智慧,如此能讓逝者面容安詳,並且會逝者口中放入硬幣、紅紙或金箔 (含殮),兩眼放上銅幣蓋住,此為「易枕」;白布製成、中間加縫紅布,覆蓋於逝者身上,或是使用逝者生前所使用,若是佛教信仰可使用蓮花被,此為「蓋水」。
更衣為逝者更換壽衣,習俗上男性換穿袍馬褂,女性換穿鳳仙裝。
封釘後,佛道人員會帶領家屬逆時鐘繞棺三圈,表示對逝者捨。
豎靈稱「安靈」,傳統習俗會請佛道人員以逝者衣物登高招魂,並設立其牌位,作為逝者有形無形象徵。
擺腳尾燈、燒腳尾金、設腳尾飯傳統習俗會逝者腳邊點一燭燈,讓逝者一路上有照明;焚燒腳尾金 (紙錢) 是為了讓逝者一路上有金銀財寶可使用;另會擺放一碗白米飯及一顆蛋作為腳尾飯,並飯中直插上一雙筷子,讓逝者吃上路。
現代大多地方省略此儀式。
頌腳尾誦唸文,引領逝者上路,生西方淨土。
居喪成服、喪服 (孝服)、孝章 (孝誌)傳統習俗有披麻戴孝服喪制度,早期喪家需穿著古代孝服,行「成服禮」稱「居喪成服」。
古代孝服親屬關係,分為斬衰、衰、大功、功、緦麻五種樣式,所以稱「五服」;現代五服麻布、薴布、藍布、黃布、紅布。
另外會衣袖端戴上孝章,若逝者為男性,戴左袖,女性右袖。
開魂路為了讓逝者順利上路,習俗上會請佛道人員長三尺、五寸布或紙製作魂帛 (稱招魂旛),寫上逝者姓名卒年月日,懸於有葉竹枝上,並神、佛錢誦唸文,為逝者領路。
哭路頭在台灣傳統習俗裡,若子女未能會得逝者後一面,離家處舉哀,過痛哭直到進入家中,表示悲痛。
現代大多鞠躬致意代替。
擇日、擇地台灣傳統重視行事時辰方位風水,如入殮、移柩、發引禮儀環節,會請專業人士協助看日擇時選地。
報白稱作「報喪」,家屬會發表訃聞,訃告諸親友。
傳統習俗若是父喪,要伯叔、姑母報喪;母喪則要母舅報喪。
買棺買棺木,俗稱「買大厝」,土葬棺木與火化棺木材質。
傳統習俗若是父喪孝男前去購買;若是母喪則親家一人陪同孝男前去購買。
近年政府推行土葬輪葬制度,若干年後開墳撿骨,所以即便是土葬,棺木需像早期如此講究,且大多禮儀公司統合服務。
拜飯稱「奉飯」或「孝飯」,意即逝者如在世時照顧,早晚供奉飯菜、茶水及盥洗用具於靈前。
拜飯早餐日出後進行,晚餐日落前完成,或是逝者在世時作息進行亦可。
作七、做旬作七做旬。
「作七」意指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請佛道人員來舉行法事,第七日為「頭七」,第十四日「二七」,而第四十九天「滿七」或「尾七」;「做旬」是作七後進行,每十天舉行一次法事,第九十九日做旬,次日舉行「百日」儀式,所以共會進行四次法事 (四旬)。
現代大多做旬。
燒庫錢、燒靈厝燒庫錢稱作「圍庫錢」,家屬會圍成一圈焚燒紙錢逝者。
另外會準備紙車、紙馬、紙房焚燒,供逝者另一個世界使用。
功德法事道人員舉辦功德法事,為逝者唸拜懺,祈求神佛宥,為逝者消除種種罪業,前往另一個世界道路上充滿光明。
求飯稱「乞米」。
若長者是晚餐飯後八點十一點間往生,民間習俗認為此舉有照顧後代子孫之意,所以會準備米飯、水果、碗筷相關供品,請佛道人員做求飯儀式,祈求逝者庇佑子孫,讓後代能多些食祿吃穿。
辭生逝者安置於棺木前,親屬會其舉辦後一次祭奠作為道別,所以稱為「辭生」。
會準備一碗白飯六或十二道菜陳列於靈前,佛道人員協助行辭生禮,代逝者筷子夾菜,每夾一道菜説一句吉祥話。
殮逝者放入棺木中,其戴上首飾,並放入各有其意涵紙紮童男童女、過山褲、護心鏡、九朵蓮花、壽,後蓋上棺蓋,但會留下一點空隙。
有些地方文化殮意指沐浴、更衣、化妝,儀式內容可能有些差異,並無答案。
殮家人親友後一次瞻仰遺容後,棺蓋蓋上,正式封棺。
有些地方文化殮意指將逝者放入棺木中,並且封棺。
此為地方文化差異有解釋。
封釘稱「封棺」或「安釘禮」。
佛道人員會口唸吉祥話引領,逝者家屬手執斧或槌,點釘封棺。
若是父喪叔伯主釘;母喪則舅父主釘。
儀式進行中,佛道人員會口唸吉祥話繞棺或稱「旋棺」。
於是,斬衰、衰、大功、功、緦麻,從色彩上看,是呈現出五個等級白色,而其內部因為升數差異顯現出更多等級白色。
移柩或稱「轉柩」。
意指將棺木 (靈柩) 移至禮堂 (靈堂),表示告別儀式正式開始。
棺木移開後會放置火鉗、發粿、桶箍、水桶等物,象徵添丁發財、子孫團結之意。
家奠現代多以「家祭」稱。
會在出殯前一天佈置禮堂,在出殯當天讓親戚前來告別、上香致禮。
禮堂四周會擺放各方親友致贈鮮花、果品及輓聯。
公奠現代多以「公祭」稱。
在出殯當天,讓逝者或親屬友人、機關團體、公司行號外賓前來禮堂,集體上香致禮,並家屬表示哀悼。
啟靈有人稱「起靈」。
意指靈柩 (棺木) 抬起,送上靈車 (禮棺車)。
靈柩抬起時,習俗上會踢翻或取走靈柩的柩凳,子孫會跪送靈柩上靈車,並且手摸靈車或拉著紼帶,表示對逝者捨。
出殯發引出殯俗稱「出山」,發引指是啟動靈車出發。
意指正式靈柩送往墓地或是火化場。
辭客發引段路後會停下靈車,家族子孫今日前來送行親朋好友鞠躬,並婉辭親友留步,送。
點主早期會請官員或地方仕紳擔任「點主官」,後來大多佛道人員進行。
家屬跪地拿著逝者神主牌,點主官執新筆沾硃砂墨,點「王」成「主」,家屬筆收回,謂子孫筆。
傳統土葬會墓地進行點主。
火化靈柩送往火化場,恭送靈柩進入火化爐,燒為灰燼。
親屬這時候可除去身上孝服。
若選擇公墓土葬,待若干年後起掘撿骨火化;或是撿骨後火化放入骨甕存放。
撿骨封罐撿骨 (撿金) 並裝入骨灰罈中封存,待骨灰罈包巾完成後,長子、孫或家中其他男丁抱著,準備進金 (晉塔)。
撿骨時親屬需在旁確認整個過程,進金骨灰罈或骨甕,送往指定存放地點。
現代大多是火化,並存放於靈骨塔中,所以稱作「晉塔」。
現在西方世界類是我國出現過以黑色作為喪服歷史。
《左傳》中有相關記載:“經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殽(音xiao)……遂墨以葬文公。
晉於是始墨。
”中國傳統中,輕黑色忌諱白色,只是黑色未能從此普及,白色作為喪服主要顏色這種文化傳統有着聯繫。
商周時期,祖先確立了五服制度,喪服分為斬衰,衰、大功、小功和緦麻。
五種喪服粗麻布製成,是麻布,其中斬衰使用材料原始,生麻,任何縫製,直接披身上,衰、大功喪服使用麻布變細。
喪葬過程中血緣關係親疏分穿喪服,子女喪父需穿斬衰,明朝後喪母穿衰(男尊女卑傳統使然),另外“披麻戴孝”中孝戴袖子上黑色孝布,死者為男性待左袖,女性戴右邊。
然而,開始“”並非喪服顯著特徵。
中國冠服制度始於殷代,周朝時逐步形成體制,成為“名分”“辨尊卑”政治工具;白色服飾朝野地位朝代而起伏不定,涵義有所不同。
時,殷代崇尚白色,故殷人多穿縞素(縞是一種細白生絲或生絹織物)。
周代,皇室祭天拜祖典禮中及交際宴會上,規定祭服或禮服內要穿上襯裏中(中是紗製成衣,即內衣,後稱“衫”)。
穿禮服時,要讓中禮服領緣及前胸襟微露出白色邊緣,可加穿衣立體層次美感外,又象徵遵守及合乎禮制。
這種穿衣法沿用到明代,並且流傳到日本。
據《尚書·顧命》載,周康王姬釗即位(公元前 1044 年),父王周成王駕崩八天,王登基雖然是喜事,但康王戴白麻冕冠,身穿黑白相間下裳以示。
《禮記·郊特牲 》雲:“大古冠布,齊則緇。
”説堯舜以上,人們是戴白麻布冠,只有到齋戒時候才用緇布冠。
延伸閱讀…
夏商周時期改制,齋戒時緇布冠不用,而白布冠,而後喪冠。
而堯舜以上,吉凶同服,只有布衣和白布冠。
鄭玄注雲白布冠為喪冠,因為三王以來,堯舜時期白布冠稱喪冠。
堯舜以上冠布、衣布“太古衣,先知上,外殺,以便體;後知為下,內殺,有飾。
後代聖人易,以此喪服”(《儀禮註疏》)。
鄭玄指出,“後世聖人”是夏禹,由此三王堯舜時期白布冠、布衣做了喪服。
喪禮、喪服,之所以言“喪”,乃是因為,《禮記·曲禮》雲“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爾雅》“崩、薨、卒、不祿”訓“死”,是士以上義稱,庶人言死,得其總名,而鄭注《曲禮》雲,“死言澌,精神澌盡”,“而言之為‘喪’,是喪棄亡之辭,棄於此,存於彼,是孝子不忍言父母精神盡澌,雖棄於此,猶存於彼”(《儀禮註疏》)。
因此喪禮意義於,對亡者逝去充分地表達,使因死亡導致危機順利過渡,同時儀式中通過嚴格尊卑區隔,借儀式鞏固社會結構、家族秩序。
因此喪服五服(斬衰、衰、大功、功、緦麻)為基本等級,人倫社會中親親、尊尊關係基本原則,配合名分、屬關係轉換,將人人之間各種、情誼關係涵蓋其中。
五等喪服質地、做法工序上有顯著,繩纓菅履、疏衰絰帶各有不同。
因此,喪服“”無論外形還是內涵而言有,且並非嚴格意義上白色。
斬衰是喪服中,“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履者”(《儀禮註疏》)。
制定喪服,但求貌表心,服以表貌,故《禮記·間傳》雲:“斬衰何以服苴?苴,惡貌,所以內而見諸外。
斬衰貌若苴,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功、緦麻,容貌可。
”吉服所以表德,所以表哀,德有高下,章有升降,哀有,布有精,於是,於,喪服“”有了差異。
斬衰不緝,而苴絰是麻蕡子者,案《爾雅·釋草》雲:“蕡,枲。
”孫氏注云:“蕡,麻子。
色言謂苴,實言謂蕡。
”而“斬衰貌若苴,衰貌若枲”(《儀禮註疏》)。
枲是雄麻,蕡是子麻,《爾雅 》雲:“蕡,枲。
”,由此可知,斬衰所用麻是雌麻,而衰所用是雄麻。
沒有處理麻布,簡單製作成喪服,色澤上應該是麻布原色,因此意義上白色還是有。
斬衰、衰是喪服,“言布功,其,可言布體人功”,表示對亡者死猝不及防,萬分,二來通過穿着適來表達哀悼。
大功雄麻,且麻布要“鍛治功沽”,據《禮儀·喪服 》,斬衰所用之布“鍛而灰”,大功用布灰“沽”,不加灰,此七升,言“鍛治”,可以加灰,可見大功加灰鍛治麻只是麻進行粗加工而已。
但麻加灰鍛治,質地會斬衰、衰用布,色澤會潔白。
而所謂小功是大功而言,是指用功(參《儀禮註疏》)。
功用澡麻,“‘澡者,治去莩垢’者,謂枲麻治去莩垢,使,以其入故”(《儀禮註疏》)。
可見,功親喪服質地色澤潔白細膩了。
而緦麻“縷如朝服”,其外觀於斬衰所用麻有了區別。
另外,麻布處理方式,關係減,織布升數增加。
斬衰三升、三升半,齊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八升、九升,功十升、十一升,緦麻十五升抽其半,七升以上要加灰鍛治。
升者,登,成,八十縷為升。
到了清代,因為“織具日筵,所以登絲而成布。
蔻四十齒一成,一齒兩絲,一成八十絲矣。
去其半則一齒一絲,今單紗布。
緦麻,朝服十五升,抽去其半,縷而疏”(《王文清集》)。
,外觀看來,升數,布質越緻,顏色。
由此可見,雖然白衣白冠作為喪服,但實際上五服之中白色是有級差異,麻選材、製作加工、織造方式有。
於是,斬衰、衰、大功、功、緦麻,從色彩上看,是呈現出五個等級白色,而其內部因為升數差異顯現出更多等級白色。
延伸閱讀…
喪服,接近麻原色,減輕變得、潔白,接近意義上“”色。
《儀禮 》喪服制度成為後世典範歷代沿用。
唐宋之際,多元文化發展,儒學民間地位有所削弱。
於是儒者放棄“禮不下庶人”古制,將禮儀世俗化、平民化,實踐於民間。
例如《朱子家禮 》刪去了喪服篇,精簡了喪服內容,成服禮中交代服制,生布到熟布進行喪服級劃分,其色澤是麻原色而變得潔白細膩。
民間家譜中生麻布、次等麻、生麻布、麻布、熟布來表述斬衰、衰、大功、功、緦麻所用喪服材料。
而時代發展,五服嚴格差異消失,喪服質地趨同,只在形制上有區別。
“親男女發白衣一,拖頭一,婦女並給以裙,無自服其服之事”(《醴陵縣誌》)。
“吊賓奉白布尺餘覆帽中,城中加有腰布,謂孝”(《巴陵縣誌》)。
於是喪服顏色成為同一色度白色。
儘管時間斷推移,社會風俗發生變化,但傳統喪禮儀式過程基本保持,《儀禮 》中包括、斂、斂、成服、朝夕哭、遷奠、祖奠、發引、窆、反哭、虞祭、卒哭、祔、小祥、大祥、禫。
《朱子家禮 》中有、沐浴、襲、奠、位、飯含、斂、斂、成服、朝夕奠、上食、吊、賻、治葬、遷柩、祖、奠、陳器、祖奠、遣奠、發引、及墓、下棺、祠后土、題木主、成墳、反哭、虞祭、卒哭、袝、小祥、大祥、禫。
綜合南宋明清日用類書,喪禮儀式過程基本如下:、斂(袒、括髮、免、髽、奠、代哭)、斂、成服、朝夕哭奠、上食、治葬、遷柩、祖、奠、賻、陳器、祖奠、發引、及墓、下棺、祠后土、題木主、成墳、反哭、虞祭、卒哭、袝、小祥、大祥、禫。
民國時期刊印家譜記載變化:、斂、斂、成服、朝夕奠、親賓吊、奠、賻、扶喪、題主、祖、祖奠、遣奠、發引、窆、反哭、虞、卒哭、袝、祥、禫(參《花橋張氏四修族譜》)。
時,瑱,纊。
瑱充耳。
賈疏雲:“生時人君玉,臣用象。
著詩云‘素’‘黃’之等,注云‘所以懸瑱’,生時黃以素,玉象,示聽讒。
今死者直用纊塞耳而已,異於生”(參《儀禮註疏》)。
現在民間喪禮使用白色棉球,稱為“爛絮”。
《三台萬正宗》雲“綿蕊者為閉耳目聲色”,由此推測,民間“爛絮”應該所謂綿蕊。
湘鄉家譜中載麻冠之下“垂三綿蕊,閉耳目”。
“爛絮”使用,應該是一種傳統儒家禮儀地方民間風俗融合。
民間有地方亡者始死,要屍體放置地上,然後白紙冪面(參《嘉禾縣圖志》)。
昭告家有亡者,多白紙書門,曰“讀禮”(參《安仁縣志》)。
門外要懸掛幡,並製作魂帛:“白絹折為條,穿同心結上出首旁出兩耳,下垂其餘兩,肖人形,左書死者生年月日時,右書卒年月日時,無定製。
”(參《花橋張氏四修族譜》)《朱子家禮 》,吊者需要穿着白色,要求吊者素服,幞頭衫帶,白生絹。
始聞,要哭,服,裂布四腳白布衫,繩帶麻履。
然後才能前往奔喪。
民間於親友賻來吊者,贈以白布纏首(參《醴陵縣誌》)。
三朝外多設酒食款客,謂“開弔”;弔客賻贈錢,喪家多辭受,無論親族鄰友,各分給白布一片,謂“散孝”(參《祁陽縣志》)。
祖奠,後稱堂奠,“如朝祖之序,婦人白布幛”(參《湘鄉華廈周氏重修族譜》)。
《朱子家禮 》,發引奠、祖奠順序,出門白幕夾障。
而民間出殯時,主人視賻隆殺紿(貽)白巾、孝衣、回盒錢(參《嘉禾縣圖志》)。
喪禮儀式過程中白色喪服白色地彰禮“慎追”基本主題,人們藉由白色昭告喪禮儀式舉行,表達和哀悼。
然而喪禮並非全然“”,有其他顏色有參與。
時,《儀禮 》,亡者銘旌用緇布製作,長半幅,赬末,,廣三寸。
“幎目緇,方尺二寸。
赬裏,著,組系。
” “緇,帛黑色”(《説文》)。
赬,赤。
“握手,玄,纁裏”,纁,絳(《説文》)。
紅色。
冒,韜屍者,是上玄下纁。
“而有色者玄”(《説文》)。
《周禮·染人 》注:“纁者,天地之色。
”緇衾,赬裏,無紞。
赬是赤色。
傳統喪禮儀式上披麻戴孝是傳統喪禮服裝,時候,麻布料取得且樣式,於喪失親子女來説,喪禮穿著麻製孝服表達沒有心思打扮情。
喪禮穿著延續,雖説喪禮孝服制度簡化,但思念精神傳統改變,喪禮穿著禁忌需要遵守,喪禮家屬穿著和弔唁賓客有學問,藉由本篇讓晶品台北禮儀公司大家説告式穿著女男會者各自適合喪禮服飾以及相關民俗禁忌。
倫理及輩份是華人社會視,生者親緣關係,劃分五個等級,等級所要穿戴喪禮孝服有其規定,俗稱五服制度,五服以外專著孝服。
五服制度關係依序是「斬衰、衰、大功、小功和緦麻」,應到親屬下表所示:傳統喪禮孝服有麻布衣、薴布衣、藍布衣、黃布衣、紅布衣款式,而對應穿著對象下列表格呈現大家:隨著時代演進,人們思想和觀念改觀,趨向喪禮,於喪禮穿著改革,不動搖傳統倫理階級精神原則,做出了便民改變!黑袍和孝誌穿戴來代表五服制度中親屬階級關係,孝服樣式而不失莊嚴,於正在服喪家屬來説。
喪禮家屬穿著有著嚴格規矩要守著,那前來弔唁賓客要如何準備一套喪禮服裝呢?若正酷暑之際,參加喪禮可以穿短袖嗎?喪禮穿著女生可以穿短裙和短褲嗎?這些該如何拿捏?讓台北桃園晶品禮儀告訴您!喪禮穿著禁忌基本避免穿喜慶顏色衣物現場,如身穿紅色金色洋裝、高跟鞋或是塗抹紅色口,喪禮生理死別場合,家屬來説失去親人使無法抹滅,若賓客身穿如此喜慶顏色到場,是喪家失禮之舉。
而民俗禁忌中,紅色會叨擾亡靈安息,因而觸怒兄弟,為自己招惹禍端。
雖説喪禮流程繁複程度會台灣南北風俗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是喪禮服飾上北部、南部喪禮穿著其實並無差異,因為時代演進,觀唸改變,以往披麻戴孝改黑袍和配戴孝誌,除非家屬因為信仰要求,堅持傳統孝服主。
喪禮服裝、樸素、主,基本款素色短袖是可以接受,若上面有過於花俏樣式、豔麗圖紋或顏色則適合,另外若衣服長度太短,以致過裸露是!注意喪禮穿著禁忌之外,要記得前往喪家之前,要配戴避邪之物,如榕樹葉、護身符或是米和鹽巴放進紅包袋中,但喪禮結束後記得回家路中丟棄;若當日告別式時辰自己生辰八字相衝適合前往,以免犯到喪煞。
喪禮穿著問題,歡迎諮詢晶品禮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