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西洋墳場】揭秘澳門西洋墳場的歷史與文化之旅

聖味基墳場:一座反映澳門多元文化的歷史墓園

導言

聖味基墳場,俗稱舊西洋墳場,見證著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宗教儀式的多元化。坐落於澳門西墳馬路,這片墓園始建於1854年。

澳門西洋墳場 Play

歷史沿革

聖味基墳場的建立源於19世紀初澳門尚未有集中管理的墓葬。1836年,聖保祿學院遺址改建為聖保祿墳場。但該墓園空間有限,衞生問題日益嚴重。於是澳葡總督向富人和政府出售永久墓地,籌集資金興建聖味基墳場。墳場於1854年落成,另建於1856年和1875年的圍牆和聖彌額爾小堂,以及以墳場命名的聖美基街和西墳馬路,相繼落成。

澳門西洋墳場

墓園特色

聖味基墳場安息著眾多名人,如飛南第家族、美士基打上校、庇山耶一家以及呂和隆。墓園中豎立著風格繁多的墓碑和紀念碑,彰顯著19世紀至20世紀的建築藝術。此外,墓園在東西方節日期間,舉行著不同的宗教儀式,體現了澳門文化、宗教和習俗的交融。

重要性

聖味基墳場是澳門歷史和文化的縮影。它記錄著城市過去和現在,是一個展示澳門多元文化遺產的重要景點。墓園於每年11月2日的追思彌撒和3月14日的治安警察局紀念日,舉辦紀念儀式。這些活動提醒人們緬懷過去,展望未來。

附表:聖味基墳場歷史大事記

時間 事件
1836年 聖保祿學院遺址改建為聖保祿墳場
1854年 聖味基墳場落成
1856年 圍牆建成
1875年 聖彌額爾小堂建成
19世紀 墓園空間達到飽和,帶來衞生問題
20世紀 墓碑和紀念碑風格多樣
21世紀 墓園成為澳門文化和歷史的重要景點
2019年 舉辦追思彌撒紀念因公職殉職的官員和公務員
2023年 舉辦治安警察局紀念日,紀念已故軍事化人員

澳門西洋墳場

澳門西洋墳場,又稱聖方濟各聖堂墳場,是澳門最古老的墳場之一,位於澳門半島東南部,聖方濟各聖堂的旁邊。該墳場建於 1583 年,是澳門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歷史

澳門西洋墳場最初是葡萄牙人在澳門建立的耶穌會公墓,用於埋葬居住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和其他歐洲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外國團體,例如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印度人,也被允許在這裡埋葬他們的死者。

建築特色

澳門西洋墳場以其獨特的建築特色而聞名,包括:

  • 哥特復興式拱門:墳場入口處有一個哥特復興式拱門,上面刻有 “Deus charitas est”(上帝是愛)的銘文。
  • 拱廊:墳場北側和西側有兩個拱廊,上面有拱形墓穴。
  • 墓碑:墳場內有各種各樣的墓碑,從簡單的十字架到精緻的雕塑。

著名墓葬

澳門西洋墳場是許多著名人物的安息之地,包括:

姓名 生卒年 職業
約翰·湯瑪斯·斯蒂爾 1804-1837 東印度公司官員
喬治·查特 1806-1876 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華第一任全權公使
亞歷山大·梅森 1830-1891 英國攝影師
薩拉·艾莎·普來查 1841-1908 美國傳教士和教育家

文化意義

澳門西洋墳場不僅是一個歷史遺址,也是澳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澳門的國際化歷史和多元族羣遺產。墳場也是一個沉思和紀唸的地方,遊客可以在這裡瞭解澳門的過去和它的多樣性。

旅遊資訊

開放時間:每天上午 10:00 至下午 6:00

費用:免費入場

交通:乘坐公共汽車 3、3A、10A 或 28C 至聖安多尼教堂站。

延伸閲讀…

望廈聖母(新西洋)墳場和新基督教墳場

聖味基墳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