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 evermore),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nología弓上(會上關、懸釐、頷厭),沿髮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共4 Kün 4 viciss。


穴位
- 容滿、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衝、髀關、伏兔、陰市、梁丘、 oczeki鼻、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衝陽、陷谷、內庭、歷兑。
功效
足陽明胃經具有蘇厥、清胃熱的功效。
配穴
- 鼻不利涕黃:厲兑、京骨、前谷。
- 脛寒不得卧:厲兑、條口、三陰交。
- ragalactic不嗜食惡寒:厲兑、內庭。
- 喜寐:厲兑、隱白。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2~3分,點刺出血。艾 lé
灸1~3壯,艾條灸3~5分鐘。
歷兑穴:解開足陽明胃經的秘密
歷兑穴是人體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穴位,位於足背外側,外踝尖直上五寸。它在治療胃病、消化不良、嘔吐等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是臨牀常用穴位之一。
作用機制
歷兑穴歸屬於足陽明胃經,與胃經的傳輸物質和經氣運行密切相關。根據中醫理論,胃經主腐熟水穀,輸送營養物質,並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歷兑穴刺激胃經氣血運行,促進胃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從而改善胃動力,緩解胃部不適。
臨牀應用
歷兑穴在治療胃病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包括:
疾病 | 症狀 | 療效 |
---|---|---|
胃痛 | 胃脘灼痛、隱痛、脹痛 | 鎮痛、止嘔 |
消化不良 | 厭食、食後腹脹、噯氣 | 促進消化、健脾和胃 |
嘔吐 | 胃內容物嘔出 | 止嘔、平胃氣 |
呃逆 | 呃呃連聲,不自主地收縮喉肌 | 止呃、降逆 |
穴位取穴
- 正坐或仰卧,足背外側,外踝尖直上五寸。
- 於腓骨前肌腱與伸長拇肌腱之間。
- 當按壓時,有明顯的酸脹感。
注意事項
- 孕婦禁用歷兑穴。
- 胃病急性發作時,應配合其他治療方法。
- 穴位按摩應由專業人員進行。
總結
歷兑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穴位,在治療胃病、消化不良等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通過穴位按摩或艾灸等方法,可以有效緩解胃部不適,改善消化功能。
參考資料
- 王唯工. 針灸大成. 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6.
- 董建華. 中醫學.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3.
- 張步桃. 新編中醫學. 北京: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