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扶蘇》
詩歌譯文:
茂盛扶蘇冠山巔,池塘荷花艷芳鮮。
不見君子顏如畫,邂逅輕佻狂放客。
青松蒼翠高聳霄,荇菜水藻共青霄。
不見郎君品德佳,巧言狡詐少年郎。
表格式:


植物 | 池塘 | 人物提及 | 形態 |
---|---|---|---|
扶蘇 | 荷花 | 子都 (美男子) | 狂且 |
青松 | 水葒 | 子充 (良人) | 狡童 |
賞析:
《山有扶蘇》為《鄭風》所收之詩句,描繪女子與情郎相會之場景,以俏皮語調表現其喜樂之情。
詩作共兩章,每章皆以自然景物開篇,分別為扶蘇與青松,喻女子對理想伴侶的期許。然而下一句則筆鋒一轉,以「不見」領起,點出女子所遇者並非所愛之人,而是輕浮或狡詐之徒。
全詩充滿戲謔之趣,女子雖以言語戲罵情郎,卻難掩愛意綿綿。其中既表現了女子對真愛的渴望,也暗諷那些徒有外貌或口舌之輩。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詩經中的草木意象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詩經·鄭風·山有扶蘇》
在《詩經》中,草木意象豐富多姿,寄寓了先民的審美情趣、情感體驗和社會生活。其中,「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更是廣為人知的經典意象,傳唱千古,意藴深遠。
意象的解釋
「扶蘇」指木槿,其花朵碩大鮮豔,象徵著青春活力和高潔品性。
「隰」指低窪潮濕的地方。
「荷華」指荷花,其花朵亭亭玉立,潔白無瑕,象徵著聖潔純真和美人。
意象的運用
《詩經》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意象,常被用來描繪自然美景,寄託情感,表達主觀情意。例如:
1. 描繪自然美景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敢見公子,怕公子之怒。《詩經·衞風·木瓜》
這首詩描繪了山林水澤間的盎然生機,鮮豔的木槿花與純白的荷花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2. 寄託情感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彼君者,捨之而後也。《詩經·秦風·蒹葭》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愛慕之人的思念和感傷。扶蘇和荷華的盛開,襯托出詩人內心的孤寂和遺憾。
3. 表達主觀情意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充,乃見狡童。《詩經·齊風·南山》
這首詩諷刺了當時社會中某些人的虛偽和狡詐,藉由山林間美麗的扶蘇和荷花,反襯出人心的醜陋和險惡。
意象的影響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意象在後世文學中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描寫自然美景和寄託情感的重要意象。例如:
1. 宋詞
山有扶蘇隰有蓮,芙蓉嬌面玉生煙。《蘇軾·水調歌頭·丙子中秋對月》
蘇軾在詞中運用「山有扶蘇隰有蓮」意象描繪中秋佳節的自然美景,展現出其豪邁曠達的情懷。
2. 中國畫
畫家 | 作品 | 意象運用 |
---|---|---|
宋徽宗 | 《蓮塘清夏圖》 | 山石上盛開的扶蘇花與池塘中盛開的荷花,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主題。 |
陳淳 | 《荷塘消夏圖》 | 畫面以荷花為主,點綴以扶蘇花,營造出清幽雅緻的氛圍。 |
結語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意象是《詩經》中鮮明的草木意象之一,藴含著豐富的情感和審美內涵。它在後世文學和藝術中廣為運用,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