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寸:傳統中國計量單位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寸」作為長度單位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自周朝以來,它作為「尺」、「丈」的子單位,採用十進制體系。
單位 | 進制 | 值 |
---|---|---|
寸 | 十進制 | 0.1 尺 |
「尺」與其他長度單位
中國傳統長度包含多種單位,如「咫」、「步」、「裏」,反映了從小到大不同的測量需求。英國的長度系統則以「碼」和「英寸」為主:
1 英呎 = 12 英吋


現代長度單位換算
現代使用的公制米和釐米等單位,可以與「寸」方便換算:
1 米 = 100 釐米 = 10 尺 = 100 寸
日常生活中寸的用例
「寸口」的中醫脈位,距離手掌近約一「寸」。香港地產面積以「平方呎」計算,其中一「呎」等於 0.3048 米和 12「英吋」。
英文長度單位的有趣起源
「英寸」源自荷蘭文「姆指的大小」,而「碼」則源自古英國以男子的腳計測而得。
長度單位的國際換算對照
最後,附上部分長度單位換算比對供參考:
1 英吋 = 2.54 釐米
1 印刷磅點 = 約 0.035 釐米
寸和尺:中國傳統度量衡系統的基礎單位
在中國古代,度量衡系統中,”寸”和”尺”是兩個最基本的長度單位。它們之間的關係和用法,對於瞭解中國傳統的測量和計算方式至關重要。
寸
“寸”是中國古代最小的長度單位,最初來源於人體手指的寬度。據説,古代中國人將拇指和食指張開後的寬度定義為一寸,大約為3.33釐米。
尺
“尺”是比寸更大的長度單位,最初來源於人體手臂的長度。據説,古代中國人將成年男子手臂從肘部到中指尖的長度定義為一尺,大約為33.3釐米。
寸和尺的換算關係
寸和尺之間存在著固定的換算關係:
單位 | 長度(釐米) |
---|---|
1 尺 | 33.3 |
1 寸 | 3.33 |
1 尺 = 10 寸
寸和尺的應用
寸和尺在中國古代的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包括:
- 建築:建築物的尺寸、材料的規格等,都以寸和尺為基準。
- 服裝:服裝的尺寸、布料的長度等,也以寸和尺為單位。
- 測繪:土地面積、距離等,都使用寸和尺來測量。
- 醫學:中醫的藥方劑量、病人脈搏的長度等,也以寸和尺來表示。
歷史演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寸和尺的定義和長度也有所變化。
- 商朝:商朝時期的尺約為23釐米,比後世要短。
- 漢朝:漢朝時期的尺約為32釐米,與後世相近。
- 明朝:明朝時期,官方制定了標準尺,長度為33.3釐米。
- 清朝:清朝時期,沿用了明朝的標準尺。
國際換算
為了與國際接軌,中國在現代社會中採用了公制單位,並對寸和尺進行了換算:
單位 | 長度(釐米) |
---|---|
1 尺 | 33.3 |
1 寸 | 3.33 |
1 米 = 30.303 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