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與嫦娥奔月之夢比肩:揭秘太空奇蹟的幕後故事

嫦娥奔月傳説與漢代史料

嫦娥奔月,相傳為中國古代民間傳奇,敍述嫦娥盜食仙藥飛升月宮,與羿陰陽兩隔的悲戀故事。中秋節習俗即源於此傳説。

奔月 Play

古籍記載

嫦娥故事最早見於西漢《淮南子》,記載羿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藥,嫦娥竊用後飛奔月宮。

南朝《文心雕龍》載引《歸藏》,傳述羿射日,嫦娥吞用西王母之藥奔月,化為月精。

奔月

《文選》收錄王僧達《祭顏光祿文》,提及「娥月寢輝」,避文帝劉恆諱,將「姮」改為「嫦」。

唐代《初學記》引述《淮南子》,記載嫦娥竊藥奔月,託身於月,化為蟾蜍。

《後漢書·天文志上》引張衡《靈憲》,記載嫦娥盜藥奔月,得卜「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其大昌」。

秦簡佐證

1993年出土的《歸藏》王家台秦簡,記載嫦娥竊藥奔月,得卜卦象,託身於月,化為蟾蠩。

傳説的演變

嫦娥奔月傳説歷經演變,漢代史料為其重要依據。這些史料記載了嫦娥盜藥奔月,託身月宮,化為月精或蟾蜍的説法。

相關史料對比

史料 內容
《淮南子》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
《文心雕龍》 《歸藏》記載嫦娥奔月。
《文選》 記載「娥月寢輝」。
《初學記》 嫦娥竊藥奔月,託身於月,化為蟾蜍。
《後漢書·天文志上》 《靈憲》記載嫦娥盜藥奔月,得卜卦象「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其大昌」。
《歸藏》王家台秦簡 嫦娥竊藥奔月,得卜卦象,託身於月,化為蟾蠩。

奔月:神話與科學的交織

奔月,一個亙古流傳的經典神話,記載著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而奔月也成為了中西方文化中探尋月球的代名詞,開啟了人類探索太空的序幕。

神話與傳説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同時出現,炙烤著大地,民不聊生。后羿奉命射日,一箭射落九個。然而,剩下的一個太陽依然威脅著人間,后羿再度彎弓搭箭,一舉將其射落。

事成之後,后羿凱旋而歸,西王母賜予他一瓶不死藥。貪心的嫦娥趁后羿外出的間隙,偷吃了不死藥,飛升到了月亮上。

自此,嫦娥便成為了月宮之主,與玉兔相伴,遙望著人間。奔月的傳説不僅展現了古人對未知的敬畏和幻想,也為後世的科學探索埋下了伏筆。

科學的飛躍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月球的好奇心與日俱增。1959年,蘇聯發射了無人探測器「月球3號」,首次拍攝到了月球背面的景象。

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首次登上月球表面。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標誌著人類踏上了外太空,也開啟了對月球的深入研究。

月球探測任務

自阿波羅登月任務之後,各國陸續開展了月球探測任務。截至2023年,共有包括中國、美國、蘇聯、日本、歐洲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發射了超過100次月球探測器。

探測任務 發射國家 發射時間 主要成果
月球3號 蘇聯 1959年10月4日 拍攝月球背面照片
阿波羅11號 美國 1969年7月16日 人類首次登月
嫦娥5號 中國 2020年11月24日 帶回月球樣本
玉兔2號 中國 2019年1月3日 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執行巡視任務
貝努號 美國 2018年9月8日 近距離探測近地小行星

月球的奧秘

月球探測任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數據和影像資料,也幫助我們逐漸揭開了月球的奧秘。

地質結構:月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其中地殼主要由玄武岩組成。月球表面分佈著大量的撞擊坑和火山熔岩,記錄著月球漫長的演化歷史。

資源儲備:月球富含氦3、鈦和稀土元素等資源。氦3被認為是未來核聚變發電的理想燃料,而鈦和稀土元素在工業生產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科學意義:月球是研究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理想場所,通過對月球岩石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早期地球和月球的共同祖先。

未來的展望

奔月的神話與科學探索相輔相成,不斷激勵著人類探索月球的熱情。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月球探測任務將更加深入和全面,包括:

延伸閲讀…

嫦娥奔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奔月_百度百科

  • 建立月球基地
  • 開採月球資源
  • 開展月球科學研究
  • 探索月球南極永久陰影區

月球,這個承載著人類夢想與探索精神的天體,將繼續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和進取心,引領我們邁向浩瀚的太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