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弘易文化/顧問:林石玉)《經》作為中華文化遠的羣首,以來《經》滲透國人生活方方面面,而且讀人天地精神相融。
接下來帶大家一起看看讀幾個人吧。
經,一本指導中國人認識世界,認識人生,認識自我全息智慧學。
可是,於其發端,中國人石器時代明白了八卦,有了歸藏易和山易。
文王整理出64卦卦象。
注意:只是卦象,沒有所謂爻辭,彖傳,象傳什麼。
這些是後來周公,孔子儒家學者總結後加上去。
所以,任何一個人想像研究其他學問研究經,是行不通。
因為,易經是我國古代高級知識分子集團智慧結晶。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
從伏羲,文王,周公到孔子,這些人是站時代背景和知識體系下看待經。
所以,我們死扣周易原文,只能做一個古文研究者,而無法走世界。
我們學習任何一門學問,是學以致。
這是。
那麼經學以致其集中三句話,更準確説是三組詞。
説到陽,可謂眾説紛紜,但大多數人認為陰陽哲學裏矛盾立統一。
人們這個世界上一切能形成對立兩個方面認為是陰陽,比如,、、、美。
這種理解很。
中陰陽本是無形,是氣狀態,説是一氣升降兩種方向和狀態。
總來説是一而不是二,是一體而不是分化。
正如我們一呼一吸,是吞吐着一口氣而已。
但是這一呼一吸維繫着我們生命,我們。
所以,現代人講養生,每天圍繞吃什麼,喝什麼,這不是,因為氣可以推動形,但形不可以駕馭氣。
正如我們開心時可以多吃東西,但多吃東西並會讓我們開心。
一、太極圖、河圖、洛書產生、何人所作定論,是不是宋初陳摶老祖所繪,是不是後人假借伏羲、周文王名附會到《周易》上確。
所以,繫辭傳中有這一句話:陰陽合德,而。
陰陽合德到了後天世界,有了萬物,有了人,後會有。
那麼如果説陽是氣,那麼才是後天世界陰陽表現。
動靜,矣。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者,晝夜象。
推,變其中矣。
者。
立本者…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經是作為陰陽變現,從而引出了一個概念,動靜。
中有一門武術叫做太極拳,太極拳精髓並濟,後發。
道正如那連綿不絕波浪,一波趕着一波,一浪淹沒一浪,看着時並,實際是一個整體。
人無論是心跳還是呼吸,是波浪線上下推動,這。
人生不可,不可過,失當,人生必出問題。
因為是,這個體陰陽氣,太極氣,生命氣。
3、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有了陰陽氣,到了後天形,才有了人生動靜進退道。
人生在世,一呼一吸,轉化,動靜進退,這些。
文王六爻卦中,主要看法明白動靜道,一個卦裏有陽推,到了會產生動靜之變,會有變爻,動變人生進退。
有陽剛氣者進,懷陰柔氣者退,但人生不可終進,不能總退,智慧者,往往把握住了人生動靜機,進退道。
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這三句話,是普通,但是天規,往往人,可是讀懂,領悟人,沒準悶聲發大財。
可以説,讀一輩子經,看不懂這三句話,是枉然。
《經》是一本什麼學問?其説到處,經是象、數、理、氣四個角度來全方位地詮釋着宇宙規律學。
其實易經本是一本無字天書,現在我們能看到周易文字,只是,讓普通人看懂一小部分知識。
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窺得奧妙之一二。
故做十翼讓這本天書有字可尋。
那麼,孔子讀易心得中,有這樣8句話,看懂了,我們可以看清人生中一些浮雲,能讓你明人處世道。
1、一陰一陽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
很多單純讀一本周易人顯然不明白這句話説什麼,只是會引用這句話而已。
老子德道解釋了這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孔子這句話反説,一陰一陽二,太極一,那麼繼之者和成之者三才,人。
所以,三字經才説:人之初,性本善。
實際這些是來於天地人三者闡述和認識。
那麼這於我們人處世道有什麼啓發?人事中一陰一陽一男一女,白天黑夜,於錯,是非。
那麼不論是是非錯,來源於一個太極,那麼這個是什麼?人本身。
我們有有一人一事問題過於爭論是非錯,我們看問題要看,要透過是非錯看他主體,看這個人怎麼樣。
不能執着於這個人是非錯。
2、仁者見之謂仁,知者見之謂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道矣。
我們一件事會有看法,我們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説,道是無形,無影無蹤,但是潛移默化地存在。
每件事,每個人身上有道。
這一篇是臨時決定插進來,原本我寫作計劃之內。
是因為覺得有站出來解釋一下關於《周易》學習一個問題:什麼我看不懂經?是因為我有慧根嗎?是因為我嗎?不是。
不是你看不懂,而是有人成心打算讓你懂!吧,此話一出,知道要激起多少層浪了。
不過,這我觀點。
《周易》既然古代羣首,應該是儒家弟子必讀經典啊?應該是天下讀書人明白啊?可是,不起,連朱熹爺子説他完全整明白了,他《周易本義》裏隨處可見:“”二字。
現在不乏“、磚家”聲稱自己看懂《周易》,市面上可以見到很多版本註解、白話譯文。
這些不是可以有,但我堅持原文入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辦法,才是學易關鍵法門。
參考書並不是《周易本義》、《周易註疏》,不能涉獵其他數術類著作。
要想學習《周易》教輔應該是《春秋》及其三傳!千萬、千萬、千萬不要成天抱着“無字天書”那琢磨來琢磨去。
如果想讓山泉出水,讓它成為來浩蕩江河起點。
現在我們看到太極圖是宋代周敦頤傳下來,並附有一篇《太極圖説》。
太極圖、河圖、洛書確實總括了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知識是千真萬確。
二、《周易》原文只有揲蓍演算一種占筮方法,但詳細,目前有歧義存在。
且提及納甲筮法、梅花心易,無其它玄學內容。
《周易》這些分支學派同是一套理論基礎,但一回事,反而後者前者身上靠攏沾光。
那麼我們什麼看懂《周易》呢?你關係,一個正常人智慧,花上三年五載,奧數、積分能學會,所以不要刻意誇大《周易》學習?那麼問題出在哪?我們頭分析。
上過學讀過書知道一個基本事實,不論是哲學是數學,一本教科書式書籍應該具備以下主體結構:三、方法導論,分析過程;四、判斷標準,推導結論;這些內容現在教科書習以為,古代諸如預測類《梅花數》、八字類《淵海子平》、納甲類《卜筮正宗》玄學著作中有體現,會列舉出許多得到驗證案例(這裏去討論是了顯擺是了學術研究)。
可是,《周易》沒有!《經》部分上來六十四卦,卦辭,爻辭。
反而是後人作《易傳》加以詮釋。
那是因為《周易》原本上古占卜師(可能是巫師)筆記本兒(那時候是骨質和甲質記錄媒介)!基礎知識、占卜方法他心裏,判斷標準、推演過程太麻煩,得拿刀刻。
記下這些占卜實例結論,以供日後參考。
圈內人知道,圈外人看,看了知道咋回事兒。
這像現在醫院醫生開藥,最佳效果要你看不懂。
現在卦師、命理師、風水師筆記本外人還是看不懂,並不是他有意隱瞞,而是人家腦子裏基礎知識,分析判斷、推演結論過程咱知道,他沒寫那麼詳細。
人現場斷卦、批八字,花倆時你講述基礎、推演過程,估計你不是轉身走了睡着了。
《周易》六十四卦卦辭和爻辭,是因為什麼事兒,問卦人問什麼問題,要解決是什麼困難,並沒有任何説和交代,沒有《左傳》記錄詳細。
沒有前後果,後人明白咋回事,確實不符合正常人思維習慣。
加上考古界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有力發現,史學界找不出史料證實卦辭爻辭説是測過程中原來有,和要有,是人加上去判斷。
估計,《歸妹》卦可能、、講是商紂王他老爹帝乙嫁閨女故事。
原文:“雷澤歸妹,上震下兑,歸妹,徵,無攸利”。
但這天上打雷,沼澤地是怎麼聯繫上“歸妹”這件事兒,怎麼判斷出“徵,無攸利”。
誰知道。
只有當時卦師自己。
後人只能猜謎,所以,讀懂並奇怪。
現在就算你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古漢語”“金文、甲骨文”部分,解釋《周易》上那些字原本含義。
少數“專家”,能有幾個人敢肯定説自己説。
一、會意字,彑豕。
是豬吻部包住牙齒,表示包含、包括;引申結、總括辭。
(這是普遍接受解釋)二、彖是獸名,齒。
三、《周易·繫辭上》原文解釋:“彖者,言乎象者。
是對象解釋。
四、有説彖者,材。
不學《周易》用不上這個彖字,誰會留意它意思啊。
大易家各有説辭,何況咱們吃瓜羣眾乎?所以,儘量相信《易傳》自己解釋。
包括《易傳》是如此,就算《易傳》是孔門弟子孔子言作,那是先秦文學作品。
與唐宋元明清文言文有區,何況咱們現代人?所以語言文字是學習《周易》障礙。
很多人誤以為《周易》是算命,所以抱着書中尋找算命方法目的去讀,那是肯定是會失敗。
有人上來拿蓍草算卦,一是蓍草這個物件是個什麼植物沒搞清楚,二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知道其原理,三是卦辭卦義卦象知道。
這樣斷錯可能是100%,失敗幾次會再有信心繼續下去了。
他晚年時候《經》愛不釋手, 是“居則席,行則囊”,每天翻看到什麼程度?穿書簡牛皮繩磨斷了多根。
他弟子子貢疑惑,上前詢問説:您平時教導德行人不用去問神,有智慧人不用去占卜。
可是,您怎麼看占卜書呢?”孔子説:“你説,我讀《經》不是占卜,而是發現這本占卜書裏有很多做人道理。
三國時期諸葛亮易學,藉這些學問,他帶着劉備一路過關斬,成為了歷史上赫赫有名大軍事家和政治家。
草船借箭順利進行,成為經典戰役,是有賴於氣象分析。
《周易》早在漢朝列為五經之首,這本書出現成為了中華文化一朵奇葩。
《漢書藝文志》稱此書: “人三聖,世歷三古”。
這本書是羣首,大道源。
是中國文化思維起點,是儒家道家尊唯一經典,是中國天人合一起源,是儒家人本精神源頭,是道家辯證思維開端。
讀懂了這本書,我們會懂得變化道,能夠容應未來,能夠認知世界,把握人生方向。
那麼面這本如此經典傳世作品,我們普通人怎樣才能吸收到它精髓呢?身為作家、學者餘秋雨,他致力闡釋古代經典作品。
延伸閱讀…
《周易簡釋》這本書解決了當代人讀起來問題。
想要把握未來變化道,這本書值得收藏細讀。
看懂它了提升了思維,錘鍊了德行餘秋雨是一個有才華人,20世紀80年代中期,推舉當時中國內地高校校長。
他是一個人,他冒着生命危險穿越數萬公里去考察一系列文化遺址。
寫作是他第二生命,他寫大量書籍,位居全國華文書排行榜前列。
他獲得了多個文學大獎,有人做過調查,喜歡寫作人是誰?每一次餘秋雨名字會名列前茅。
近年來,餘秋雨先生開始集中精力攻堅中國傳統文化中古代文本,他想這些經典通俗易懂方式呈現當代讀者。
他做到了。
《周易》是中華文化思維起點,他説年殿堂留存了,我們要它呈現出來,而應該誤解。
以前餘秋雨先生文化課是音頻形式出現,只能聽不能看,數千萬民眾需求,於是餘秋雨先生那些內容,全部翻譯成了當代口語。
出版了系列書籍,得到了大家贊同。
一代文學大師金庸説過,北京有些年人調侃我,説浙江人會寫文章,就算我會,但浙江人裏有魯迅和餘秋雨。
聯合國中文教學組組長也説,餘秋雨先生中國文化貢獻是功不可,他儼然成為了引領讀者泛舟世界文明長河領路人。
望着窗外,他會想,社會中人們心靈應該安頓在哪裏呢?答案是《周易》。
餘秋雨先生今譯讓這本書變得易懂,適合零基礎讀者。
同時於書中有代表性內容進行瞭解讀。
即使沒有專業基礎,可以讀懂。
書籍行文特點平易近人,他延續了受讀者喜愛餘氏散文風格,讓閲讀成了一種享受。
比如書中他提到“隱”這一段説:天地變化,草木蕃。
天地閉,賢人隱。
曰:“囊括,無咎無譽。
”蓋言謹。
我們看一下這段話,餘秋雨先生是這樣翻譯:他説天地運轉,草木;天地閉塞,賢人隱匿。
《周易》説:“扎進囊口,無害,無譽。
”這説慎。
這段話中有兩個意思有價值。
“隱”看似是閒人自己選擇,是天地選擇,世間隱是環境有關。
第二,隱結果是雙無,無咎無譽。
《周易》囊口兩個字來比喻賢人隱,那紮囊口。
我們見到一些人,看似退隱到了囊口裏面,是抵不住外面誘惑,時探頭探腦。
希望聽到一點讚譽,這不是隱,因此會安全,失去了隱逸美。
看一下這些文字,餘式散文風格美,是讀來讓人享受,透徹。
《周易》起源占卜。
上古時代祖先,他們生存中總是會相信世事吉凶禍福,其上天安排,因此他們會一些方法天去探問。
最初占卜有多種方法,占卜資料積累多,出現了一些邏輯規律。
《周易》起源於古代未來定性。
告訴人們,要學會把握變化道,階段處境應該如何行事。
有人説他是應萬變答案之書,因為這本書告訴我們了很多道理。
關於這點,孔子給予了肯定。
性格人讀它,可以知道如何提防風險;性格人讀它,可以讓自己變得堅強起來;性格人讀它,可以去除心;人讀它,可以小心,至於妄為。
可以看出來,這是一本教會人們理性生活書籍。
這本書餘秋雨先生註解,懂了。
鬆能掌握和理解了。
這樣可以幫助很多人學到了那些流傳道理。
比如書中蒙卦一篇中這樣寫道: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有德。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很多人懂,我們一下餘秋雨先生通俗解釋,浩蕩水,來於山泉。
這裏山泉是比喻兒童的啓蒙。
如果想讓山泉出水,讓它成為來浩蕩江河起點。
延伸閱讀…
因此,應該起點開始,君子地行動來培育道德。
於秋雨先生這樣通俗解釋我們明白了,這個意思其説養育孩子要以身作則,要言傳身教。
本來內容,這樣一解釋,我們能看懂了。
所以《周易通釋》稱為周易簡讀本。
這個問題問得。
我試以《經‧噬嗑卦》來解説。
,解説何謂「承乘比應」。
這裏「」與「義」「」類,但是與《經‧卦》無關,反倒其「應」字有關,是謂「承乘比應」。
至於「義」,請參閲 請問論語 義 與是什麼意思,義是什麼用法啊?「承乘比應」源於《經》中爻和爻之間位置關係。
「承乘」指是「陰陽」兩爻之間關係。
「承」有「奉」意,兩者俱手廾,但「承」卩,「奉」豐亦聲,故「承」有於下烘托、承載意,與「奉」竝峙意;「乘」了,簡單地説,「覆」,從入桀,桀,鮚,故「入桀」者,「入磔」,「磔」古時分裂身體刑罰,而「入磔」是「入其兩夂背」使,是曰「覆」,意指撥亂、居高臨下意。
《經》中,陽尊而陰卑。
若陰爻下、陽爻上,稱「陰承陽」;若陽爻下、陰爻上,稱「陰乘陽」。
是,「承」有「」意,即下、陽上「從」,謂「陰陽相承」;「乘」與「承」類似,不過「乘」指上面爻下面爻凌駕義,所以「陰乘陽」或「柔」不為「陰陽相承」。
「比應」卦中兩爻相鄰關係,兩爻相「」,象徵事物鄰近而影響,所以「」有「從」與「反從」意義,有若「太極」陰陽勾旋;「應」指陰爻陽爻呼應、感應,可分為「相應」與「敵應」兩種,今天話説,「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意思,「初上九六、八字命爻」,凡初爻四爻、二爻五爻、三爻上爻一陰一陽,「相應」,但是如果兩者俱陽爻,或俱爻,「敵應」,陰陽「相吸」或「相斥」或事物之間、統一矛盾、對立運動。
事類,聲音相應。
試以《‧噬嗑》來解説「承乘比應」關係。
「陰乘剛」情形發生「初九、六二」與「九四、六五」轉進,但前者為「當位」而後者「位」,而「二、五」居中,故「六五」雖「位」,卻「得當」;而「陰承剛」情況發生「六三、九四」與「六五、上九」轉進,但「三、上」相吸,其餘相斥,而「初、二」、「三、四」與「五、上」俱「陰陽相」,但「二、三」。
這裏「承乘比應」「初九、六二」轉進,使得「當位」「六二」「陰乘剛」之際,有了「噬膚滅鼻」爻辭,堪稱「噬嗑卦」之所以有「分」關鍵。
庶幾,「噬膚滅鼻」是因為六二凌駕於初九之上,有「陰乘剛」形象,而「陰乘剛」就是指「女奪夫權」,但這個六二身居偶位得位,能夠居中,可見是有道德。
其次,《經》「卜筮」辭彙總,所以研讀「彖辭」、「象辭」與「爻辭」時,不要忘了每一個「卦爻」後面有「問卦人、問卦事、卜卦人、釋卦事」,「問卦」與「卜卦」「時、位」,所以「卦爻」後面「身、位、時、事、佔」解釋「卦爻」關。
後人了詮釋,順著自己「邏輯思維」套譯,乃「形象思維」泯滅頭號殺手,但不論如何而為,應原文「形象文字」罷?豈能自己「邏輯文字」任意塗抹呢?何以故?試以宋人趙汝楳《易雅‧佔釋》來解開這個謎:「夫儒者命佔要本於聖人。
其法有五:曰身,曰位,曰時,曰事,曰佔。
求佔之謂身,居謂位,遇謂時,命筮謂事,兆吉凶謂佔。
」堪稱精闢入理,以之詮釋《經‧噬嗑》,一切問題迎刃而解,絲見阻礙。
何以故?求佔時,有所問,而後卜卦人事求佔。
卜卦人未卜出第一爻時,佔事有六十四種可能卦象;卜出第一爻後,有三十二種可能卦象;卜出第二爻後,賸下十六種可能卦象;而當第三爻卜出以後,只有八種可能卦象賸下了。
這時「初、二、三」爻構成了「坤、震、坎、艮、兑、離、巽、乾」八種可能「下卦」。
《經‧噬嗑》來説,這時「震下」形成,但是整個「火雷噬嗑」仍形成,卦名沒有;當「上卦」第一爻卜出以後,與「震下」結合可能有四個,然後第二爻卜出,有兩個可能走向,唯有當第三爻卜出以後,「噬嗑」「離上震下」才算確定,但沒有卦名。
「釋卦」開始時,「火雷噬嗑」具名,而「上下卦」乃脱離「初、二、三、四、五、上」時位層疊,而有了整體「卦象」,然後「彖辭」、「象辭」、「爻辭」才有了意義。
換句話説,只有整體「卦象」確定了後,「求佔之身、所居之位、所遇時」算了下來,然後「命筮事」才能所卜卦「兆吉凶」。
這時「釋佔」是不能脱離「命筮」而自行「卦象」裏求其解釋,而「命筮事」相吻合。
以是知所求得「火雷噬嗑」,不能刻板地「亨,利用獄」加以詮釋,因為其「命筮事」見得「刑獄」有關,而「火雷噬嗑」命名,見得「刑獄」有關。
那麼「釋佔」人求得「火雷噬嗑」後,如何著「命筮事」而言其説?此即「卜卦」困難地方。
這是我選了「火雷噬嗑」來解説原因,因為「刑獄」一事,可能適用於所用以求佔每一個「命筮事」,所以其解説普遍化,而不能「刑獄」來解釋「卦象」。
,「獄」此,不為「刑獄」獄。
「獄」依西嶽華山廟碑額作,雙犬夾言,雙犬者,兩犬相囓,言者,口,過,似兼惟口啟羞之意,故「獄」者,「謹言慎行」。
「獄」詮釋確立,所有「彖辭」、「象辭」、「爻辭」不能偏離「謹言慎行」而釋之。
至於「受刑人、治獄吏」解説屬無稽,「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爰引屬無稽,初爻「履校滅趾」到上爻「何校滅耳」「求佔者」不知謹言慎行,而為言語囚,「校」謂,繫,羈。
是,「履校滅趾」者,以言犯身,乃至層層捆綁,猶若犯人帶枷,不得行,但僅意喻,不是有一個刑具以言犯身人有若受刑之人捆綁在案,「何校滅耳」亦然,知道「謹言慎行」後,至於聽不進別人善言逆耳,故曰「利用獄」,「亨」。
「獄」字解説後,其它了。
「噬嗑」者,「噬言嗑詞」。
「初、上」二爻陽,中間三陰一陽,像嘴巴裏梗塞著一些不知謹言慎行所充斥語,不能咬囓,不能吞噬,以是曰「噬嗑」。
故《彖》曰:「頤中有物」。
是,「噬嗑而亨,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
柔得中而上行,雖位,利用獄。
」説是如何將「言詞」噬而囓合,而後亨通,猶若雷電相合,而彰顯一切「言詞」,柔分而互動,交而,後讓「柔順之言詞」取得中位而上前進,位置雖不恰當,但利於施用於「謹言慎行」教誨。
此即「震剛在下,離柔上」,故稱「分」,體現於「六五」,柔中居尊,雖位,能並濟,曰「貞厲無咎,得當」,是《象辭》曰:「雷電噬嗑,王明罰敕法。
」「謹言慎行」明辨是非,肅法律謂。
逐爻解。
其一、「初九:履校滅趾,無咎。
」不知謹言慎行而使其行受阻,但不致,故《爻象》曰:「履校滅趾」,不行。
滅者,火死於戌,戌者,戊含一,一,地,陽入地,故「初、上」陽;其二、「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六二居「下卦」之中,雖但,故無害,意指其行受阻身受言詞侵襲,乃至遍佈全身而沒有了自我。
鼻者,指其鼻,自我。
是,六二,居中,至於,故《象》曰:「噬膚滅鼻」,,行受阻而惹禍;其三、「六三:噬臘肉,遇毒。
」,「下卦」成,上爻反映結果,中爻反映執行能力,而下爻先天基礎,故「下卦」之中,「陰乘剛」「噬膚滅鼻」;其四、「九四:噬乾胏,得金矢。
」第一個「互卦」出現,為「艮卦」,即「卦」去其初爻及上爻,中間四爻、作上下兩卦。
此時「陰乘剛」止於「陰承剛」,但「六三」之中爻行動力,雖然「得金矢」,但「遇毒」,故「未光」;《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大根大本。
以來,《周易》對精英文化或者大眾文化有影響。
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稱:“道,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逮方外爐火,可援説。
”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設置五經博士起算,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二千零四十年,其間《周易》傳註疏著作超過四千種。
學者皓首窮《》,歷兩千年而不衰!然而廢除科舉以來,經學教育隨之中斷,全面採行西學,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接受西式教育精英階層,推動國家現代化,往往傳統文化視為“落後”同義詞。
這使得當代知識精英中,擁有留洋博士頭銜,傳統文化所知甚少者,比比皆是。
自此原羣首《周易》知識界遁隱到古籍專業研究領域,或者流落到民間,成為算命、卜卦道具。
來講,前者掙脱不出傳統學註疏格局,後者民俗、迷信互為表裏,兩者同為接受現代教育時代精英鄙視。
現在即使有部分知識精英想學習《周易》、理解《周易》,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訓詁考證固然令人望而生畏,傳統上“經、傳不分”,“傳代經”、“學代傳”消蝕了讀者學易興趣。
譬如《周易》開卷第一卦——乾(圖片)《文言傳》,並非一人所作,它是出自三個時期人乾卦六爻註解湊合而成。
接受現代教育讀者研讀乾卦時,試圖《文言傳》做出統一解釋本無可厚非,但這先天註定可能。
如果《彖傳》、《象傳》對乾卦解釋一併納入考量,其不言而喻了。
這大多數喜愛易學讀者會《周易》視為天書,乾卦還讀不到一半,知難而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