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一位母親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系列心路歷程,反映孩子面人生各種困難時以及經歷階段時……兒子整個童年是廠區家屬院裏度過。
院子,但可見建廠初期種植、現如今葉茂棗樹,修建小花園裏有花、有草、有昆蟲。
除此之外,樓下空地上有一大堆沙子。
這一切無形中讓破廠區環境留存了一抹底色。
孩子們這方小小的天地裏追逐嬉鬧,樂此不疲地抓蟲子、玩沙子、打棗子。
我兒子四歲時候,開始WORD文檔裏記錄他成點點滴滴,沒想到一次重裝系統時候,一個系統格式化操作使得那些用心敲打出來文字和抓拍下照片不翼而飛。
此我同時中斷了記錄。
我博文形式兒子成長過程中發生一幕幕記錄了下來。
有我和兒子話,有兒子口述日記,有兒子寫作文,有自己育兒感悟,有兒子之間衝突,有我和抓狂。
説,和孩子一起每一天,帶我大大小小情緒波動,時候多一些,後多一些;但不管怎麼樣,地讓我學會思考和反省。
回首之間,兒子六歲上學前班到十九歲上大學,我陪着他經歷了小升初、中考、高考。
這些碎碎的片斷和絮絮叨叨訴説意間串聯成了一部兒子成長史。
説陪伴是告白,可陪伴畢有期限。
承認,我們和孩子一起時間並多,高考結束,這一切可能戛然而止。
研究所期間,配合先生生涯進程而結婚,兩個人原生家庭心有負擔,婚後一起認真工作、分擔家計。
這些年,我儘量兒子這些懵懵懂懂成長過程和我起起伏伏的心路歷程地記錄下來。
後不管兒子有沒有興趣看,但作為一個媽媽,這是我能兒子收藏一份記憶,這份記憶於兒子來説,可能微乎其微,但我來説,意義。
所謂意義,周國平寫道:“如果説,生命早期精彩紛呈於做父母是財富;那麼,於孩子自己更是如此了。
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渾然不知,懂得欣賞和收藏它們,而到了懂得年紀,它們散失時光中了。
為孩子保住這一份財富,這只能是父母責任。
孩子後,一份屬於他孩提時代記錄交到他手上,他會多麼啊。
這是無價寶,天下父母能夠孩子禮物,可能這了。
”緣於此,我準備這些記錄整理出來,送兒子和去自己。
整理這些文字過程自己育兒路走了一遍。
所是我時不時局中人和局外人之間轉換。
身處局中人時,兒子成長過程中一幕幕歷歷目,我會好多往事牽惹得或哭或笑,但渾然不知兒子;身處局外人時,我發現兒子十歲開始自我成長意識中掙脱我管束,而作為媽媽我沒有配合他成長。
應該那時候起,和兒子地“撕扯”中,我眼裏和心裏,兒子變得“面目全非”,以至於母子之間彼此嫌棄,兩敗俱傷。
想想這些年,我一遍一遍地告誡自己,平常心看待孩子學習成績,多站孩子角度去理解他,關愛他。
可臨到事上做不到,我會憤怒、失望、失控,繼而自責,然後反思道歉,下次繼續循環。
感覺無休止地走進了一個死衚衕出來。
另外讓我百思不得其解是,覺得兒子成長過程中,我給予了他足夠陪伴,所能地他,況且整個小學階段我和兒子處得是其樂融融;什麼到了後“反目成仇”呢?我別人文章裏找到了答案:“別指望早年對孩子很好孩子會出問題,青春期這幾年是個路,是孩子到成人唯一通道。
這個通道中,孩子所有‘折騰’試圖‘打敗你’,讓你難堪、過、生氣,讓你手足無措,讓你情緒失去控制。
他自己可能覺察不到,大多數伴莫名過、自責、,‘我怎麼可以這樣爸媽説話呢?’但他們如此。
你打敗了,儘管意識上他是,但潛意識是開心,不能説是開心,應該是勝利!”温尼科特説:“如果一個孩子要成一個成年人,那麼是要踩着一個成年人屍體才能完成這段成長路。
”這段話包含兩層意義:其一,父母只有讓孩子打敗自己,他才可以踏上路;其二,但父母要倖存下來,要地活下來。
今年五十出頭Nimma(公衞系),研究所期間,交往五年學長結婚。
婚後育有二子,已成人,電腦資訊領域職;一家四口唸同一所大學,是校友。
謝謝學姊我們分享妳故事,請我們介紹一下妳背景。
答:我是六個孩子裡老四,上有兄姊、下有弟妹,媽媽是獨生女,爸爸是入贅到這個家。
我時候,爸媽市場賣雞養家,,我是六個孩子裡,唯一上公立大學。
兄姐職起讀私立學校,家裡負擔。
我國中時,目睹每次要註冊時,爸媽了三個孩子私校註冊費而傷神、借貸壓力;我。
而後我考上北一女,有熟識長輩他三女兒送來我家教學生,我這樣,有時開班一起教三、四個孩子,一路從高一到研究所兼家教,讓自己經濟獨立、減輕父母負擔。
洗衣服、煮飯各自負責。
但後來先生因為工作調職到苗栗,而我懷孕了;考量我工作上過度投入而造成先生掛心,了相隔兩地,我離開了原本工作:地做了十年全職媽媽,陪伴兩個兒子成長;後來為了自己主體性,想讓孩子有「做壞事、為自己負責任」空間,搬回台北,回到職場,到現在。
妳怎麼看待媽媽這個角色?
答:我開始做媽媽後,我一路身邊親子關係有觀察。
那時我二、三十歲,我注意到,我身邊人(自己先生同學、同事、親友)他們父母(現今七、八十歲這輩)之間關係。
那個年代,父母能夠靠一己力支持孩子唸好學校、到國外求學工作,是條件家庭。
而後孩子國外有發展、或是事業,但父母,後來親子關係裡是失落。
父母傾全力栽培,但孩子感激。
我們五年級生這一代,其一代,父母希望你哪裡走、做什麼工作、唸碩博士學位,會符合他們期待。
但我看到,這底下有一些隱藏生氣。
表面上看來,你是有成就,你是符合他們期待。
但親子關係裡,你可能照他們方式做,但違背社會通則。
譬如説,結婚、或是結婚但傳宗接代。
我這一代或是一代,我們自己當父母後,很多人可能是上一代當年開始經營,想盡辦法讓孩子進入私校,或是看升學制度怎麼改、想盡辦法去符合體制條件,動用人脈,希望讓孩子可以順利。
有些父母是不計代價,壓縮家庭其他物質生活,只為了錢孩子受好教育。
有很多孩子後來發展是符合父母期待,但並感激爸媽他這樣做。
我覺得可惜。
這些犧牲,是什麼呢?
這個過程中,我是有自我覺察,越發體會到親子關係跟栽培孩子成就是兩件事。
我問自己,如果得要選擇,這兩件事我要選哪一個? 我選了親子關係。
後,親子關係跟栽培孩子這兩件事,有成果。
所以我願意人分享,自己親子關係裡體悟,給一些年爸爸媽媽們參考。
有什麼事情是妳想分享年父母?
答:親子共讀。
我兩個孩子:一歲十個月及四個月時,我開始每天睡前,唸一個時書他們聽,一路讀了十年。
晚上八點開始讀,九點睡覺。
是一張大沙發上,媽媽中間,孩子兩側,拿著繪本唸,或是看有很多照片書。
後來三、四歲後,房間裡,他們躺牀上,聽著媽媽唸。
耳朵是我,聽著聽著,我問他們想睡了嗎?想睡了,媽媽收工。
這成為我們生活一部分。
每天晚上,媽媽有時忙家事時,他們會來催促我,要聽故事了。
圖:每晚陪孩子唸書,唸書孩子聽。
建立親子關係,彼此信任。
延伸閱讀…
(爸爸喜歡拍黑白照)
讀些什麼呢?
答:是讀繪本故事。
兩、三歲後,我帶他們去圖書館,自己選書。
他們選自然科學相關。
後來我們什麼讀,爸爸會隨著孩子年齡成長,建議一些書:湯姆歷險記、普羅旺斯童年四部曲、白話文史記讀過。
我朗讀時候,有時他們會問問題,我們會討論。
有時他們覺得有,第二天可能會自己一口氣讀完。
但有書,媽媽唸順口或內容他們興趣,繼續讀下去了。
這件事,不只是親子關係幫助。
他們後來後,選填大學志願,或是做人生決定時候,我發現那些年親子共讀他們影響。
哥哥大學志願卡列入獸醫系,是因為時候讀大地愛他啟發。
弟弟高中時文言文欣賞,是因為時候讀過片段。
而他們知道權威者並,是因為我們在讀歷史故事時討論。
他們兄弟,成了彼此朋友,他們彼此瞭解,超過媽媽他們瞭解。
弟弟青春期衝撞,是哥哥陪伴他度過。
什麼讀親子關係這麼?
答:它可以創造一個場域,讓親子之間有話機會,彼此分享自己想法,那個過程中,孩子自我主體性建立起來。
親子之間彼此熟悉、信任、情感交流這個過程中發生。
「不以學習、知識、能力為目的出發」,情意,才能達到共讀效益。
親子共讀,如果沒辦法像妳讀得那麼多,可以嗎?會嗎?
答:只要有讀,會有幫助。
沒有每天讀、父母輪流讀、只讀十分鐘,會有幫助。
若是父母忙,一週裡,幾天聽podcast、幾天讀混搭可以。
我鼓勵年父母們,孩子一起讀書。
我是兩個兒子後,他們身上看到這件事正面影響。
上個月,有個同事聽了我分享,開始每天晚上帶著四女兒共讀,讀財經週刊上人物故事。
結果效果,孩子晚上會主動找媽媽共讀,這個同事開心。
妳跟孩子關係這麼。
他們了,你們模式有沒有什麼改變呢?
答:兒子預備要上大學那個母親節(那時放榜,算上大學了),我餐桌上,他們發表了媽媽獨立宣言(辭職宣言)。
我他們説,一、家是大家,要一起維護,不是幫忙媽媽做家事。
洗衣服、煮飯各自負責。
延伸閱讀…
媽媽當天若有煮,兒子可以跟著一起吃;但媽媽沒有特地你煮飯義務。
二、兒子了,後人生,可以為自己任何小事大事上做決定,需要取得媽媽。
有些事若不想告訴媽媽,可以頭到尾不用説。
但做決定過程,若覺得需要商量、聽聽家人建議,可以來討論。
什麼要做這樣宣言呢?做了後,發生什麼事?
答:一方面是自己累了,做了二十年家事。
另一方面是孩子了,我們彼此之間依附關係應該要有所改變。
這個辭職宣言幫助我了自己,改變了我媽媽角色認知。
我有做家事負擔,兒子們關係進入階段,照顧者到朋友關係。
他們知道,有事可以來找我商量,需要我幫忙時我會幫忙,但我他們沒有任何權威了;他們要自己人生做決定,自己決定負責任。
有時我他們
想法,會試著説服他們,但就算了:他們知道我怎麼想、我知道他們怎麼想,這樣夠了。
後來我發現,這個順應人生階段宣言反而讓我們關係;他們有什麼需要討論事情時,會來找我或爸爸聊聊,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時,能想得多、有參考意見。
一路養孩子過程中,爸爸扮演什麼樣角色?
答:爸爸帶著他們去冒險,從小鼓勵他們去嘗試事情。
國中畢業、上高中前暑假,自己一個人騎腳踏車環島。
爸爸陪他規劃,看地圖、學修理腳踏車因應狀況,討論迷路了怎麼處理,幫他安排沿途每天晚上可以借宿親友。
後來弟弟國中畢業時,邀了兩個同學一起腳踏車環島。
只要孩子做了決定,爸爸會馬上提供資源:這個資源不是錢,而是他討論,要幫你達成這個目標,你需要哪些資訊、你需要考慮哪些事情。
我們家庭裡,話是事,所以孩子面一個情境或是問題時,他會敢提出來説,我需要幫忙、或是我遇到困難,或是我想是什麼東西那個情境,他會願意端出來討論。
他們可以放心,會有責難或是戴帽子風險。
他提出來後,爸爸媽媽會他有用諮詢。
親子關係上,爸爸媽媽是需要。
如果爸爸角色可以多一點出來,我覺得孩子獨立思考、好奇心、冒險是有幫忙。
現在孩子生得,爸爸媽媽過度保護這件事,對孩子可能是種阻礙。
爸媽可以孩子説:我們是你後盾,能夠support你,你勇往直前去嘗試沒有關係。
圖:親子共讀十年,啟蒙了孩子人生志趣。
發現。
那孩子成年後親子關係如何呢?
答:他們有自己工作,外面自己獨立生活,有女朋友。
上個週末我們兒子們及女朋友們六個人一起吃飯。
地請客,很一餐飯。
最近ChatGPT威力驚人,是老二介紹我;他回來吃飯,我聊天討論到這個東西。
有時,他們會發line我,問我晚上能不能回家吃飯。
有時是有事要商量,多數時候只是到附近,想爸媽吃飯講話,主動回來了。
我興有這樣朋友關係,他們會主動找我們;吸收新知,對事情有理解或是新東西願意帶回來我及爸爸分享。
我會覺得,我有孩子,所以這個社會進展脈動是跟得。
如果只有我自己資源,那會。
孩子時候,他獨立性個體性;到成人階段,他可以成他自己樣子。
我先生説,我們算是合作夥伴,一起養了兩個兒子。
蔡淯鈴檔案
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
得人「幫媽媽找工作」出發,多年來致力於「職場」與「工作家庭」推動,積極連結各方資源,投入於本土知識建構、知識實踐及知識傳播。
得人企業提供顧問諮詢、訓練課程、工作媒合、短期派遣服務項目和解決方案。
榮獲2020台北市政府亮點企業職場貢獻獎,2019見雜誌社企星潛力獎。
得人之前,她任職於科技業事事業開展十多年。
她是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