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北京城門沿革與特色
內城九門
- 安定門:象徵繁榮富裕,皇帝祭地壇取道。
- 德勝門:寓意軍威強盛,進攻出征之路。
- 朝陽門:關乎糧食供應,運河運磚用此卸貨。
- 東直門:充當交易之門,承擔商貿往來重任。
- 崇文門:喻示昌盛興旺,皇帝謁天壇歸返必經。
- 宣武門:宣示皇威武力,囚徒處決用此出入。
- 阜成門:意在慰勉休憩,玄武機密在此處。
- 西直門:代表官宣政諭,皇帝昭告天下取道。
- 正陽門:尊崇皇權獨享, исключительно皇帝往來所用。
外城七門


- 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形式與左安門一致。
- 廣寧門:原稱彰義門,乾隆時期獲取門户,遵循正陽門建造。
- 永定門:外城最南端顯要之門,與正陽門遙相呼應。
- 東便門:東角臨時城門,後因命名延遲,終獲稱號。
- 西便門:與東便門建制相仿。
- 沙窩門:現已拆除。
- 豐宜門:亦稱南西門,現已拆除。
皇城八門
北京城門,曾見證了明代和清代帝國的輝煌,它們矗立於北京的四面八方,守護著這座古老的都城。這些城門不僅具有防禦功能,更彰顯了明清兩朝的建築和文化成就。
歷史演變
北京城門的建設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遼代。遼代修築了南京城的南、北兩座城門,稱為南門和大安門。金代在南京城的基礎上修築中都,其城門沿襲了遼代的格局。
明代城門
元明之際,朱元璋下令營建北京城,並於1421年竣工。明代北京城共有16座城門,分佈在四面城牆上,其中南面和西面各有3座,東面和北面各有5座。這些城門均為拱券式門洞,外有甕城保護。
清代城門
清代承襲了明代城門的格局,但對部分城門進行了改造和重修。其中,天安門於乾隆年間改為五闕三道的城樓,成為皇宮的正門。此外,清代還在皇城和內城的四面城牆上增修了角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城防體系。
著名城門
- 天安門:明代稱為承天門,清代為皇宮正門,以其宏偉的建築和歷史意義而聞名。
- 正陽門:明代稱為正陽門,清代順治年間更名為前門,是北京城的南大門。
- 崇文門:明代稱為崇文門,清代為內城東門,現已拆除,遺址位於崇文門地鐵站附近。
- 宣武門:明代稱為宣武門,清代為內城西門,現已拆除,遺址位於宣武門地鐵站附近。
城門結構
北京城門大多由磚石結構砌成,門洞通常為拱券式或券頂平底式。城門外設有甕城,甕城內有箭樓或敵台,起到防禦和守城的作用。
防禦功能
北京城門的主要目的是防禦,其設計充分考慮了防禦需要。城門甕城的外形呈半圓形,敵人從甕城入口處進入時會暴露於守城方的火力之下。城門箭樓或敵台可居高臨下射擊敵人。
文化意義
北京城門不僅具有防禦功能,更具備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它們是封建社會皇權統治的象徵,是帝都建築羣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門的建築風格和裝飾反映了明清時期的工藝水平和審美情趣。
現狀
時至今日,北京城門已不復當年的防禦功能,但仍然作為歷史文化遺蹟而保留下來。天安門、正陽門等著名城門已成為地標性建築,吸引著無數遊客。此外,北京還拆除了部分城門,在原址上興建了公園或交通要道。
延伸閲讀…
北京城門_百度百科
《文化大觀園》老北京城門
附錄:北京城門表
城門 | 城牆位置 | 明代名稱 | 清代名稱 | 現狀 |
---|---|---|---|---|
天安門 | 南 | 承天門 | 天安門 | 保留 |
正陽門 | 南 | 正陽門 | 前門 | 保留 |
左安門 | 南 | 左安門 | 左安門 | 拆除 |
右安門 | 南 | 右安門 | 右安門 | 拆除 |
東直門 | 東 | 東直門 | 東直門 | 保留 |
朝陽門 | 東 | 朝陽門 | 朝陽門 | 保留 |
崇文門 | 東 | 崇文門 | 崇文門 | 拆除 |
宣武門 | 西 | 宣武門 | 宣武門 | 拆除 |
西直門 | 西 | 西直門 | 西直門 | 保留 |
德勝門 | 西 | 德勝門 | 德勝門 | 保留 |
阜成門 | 西 | 阜成門 | 阜成門 | 拆除 |
安定門 | 北 | 安定門 | 安定門 | 保留 |
德勝門 | 北 | 德勝門 | 德勝門 | 保留 |
鼓樓 | 北 | 鼓樓 | 鼓樓 | 保留 |
鐘樓 | 北 | 鐘樓 | 鐘樓 | 保留 |
北安門 | 北 | 北安門 | 北安門 | 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