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常規是維基百科關於確定條目標題指導方針。
本方針主體分為命名原則和慣例、命名爭議處理和技術要求三部分,並附有各專門領域於命名規定。
命名慣例部分雖然是社羣期來定成,並且獲得共識成文做法,應該大多數條目;但它情況下可能適用。
技術要求部分所有條目的標題。
方針完善而出現條目命名爭議時,應命名爭議處理一節所列方式處理。
如果條目所屬專門領域存在命名規定,應遵照該規定執行,而命名慣例要求確定名稱;但這些條目需遵守技術要求一節規定。
本方針規範條目的命名。
分類、模板、草稿其他命名空間頁面可參照適用本方針;個別領域規定中可能包含規範其他命名空間內容,應遵照執行。
條目命名空間下消歧義頁和重定向命名慣例本方針多有衝突,但本方針中技術要求一節應遵照執行。
總來説,所有條目命名應使用大多數中文用户理解、混淆文字,時儘量保其他人可以且符合常識地鏈接到這些條目。
編者只要在命名和鏈接時遵循定,可以地鏈接引到正確條目中。
若條目標題(名稱)存在命名爭議時,應該條目中加入{{命名}}模板來提醒用户,並其討論頁進行討論來取得共識後,考量是否維持原狀或更名(移動)適合標題。
本節描述於條目命名原則和主要慣例,以及遇慣例間衝突、各地用字、語時處理原則。
除非專題另有規定,否則條目命名當符合所有技術要求,及符合所有命名原則;命名原則優先於主要命名慣例,條目命名符合多命名原則。
有使用異體字情況時依異體字相關規定處理。
各地有譯名者上述基礎到處理。
條目命名地區詞轉換以上方法處理(地區詞屬地域,如適用)。
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的命名應當遵守以下主要原則。
它們之間有時存在衝突;此時編者需要選擇傾向於其中某些原則,而放棄其他某些原則。
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的標題是中文標題;惟若原文名稱中文翻譯名稱中文中常用,或如果存在中文翻譯名稱,應使用原文名稱。
至於個別專題下條目命名,如有應子方針,應以該子方針指引規則優先。
條目命名應該儘量使用可靠來源中人、物或事項名稱。
情況下,常用名稱是,可以避免條目名稱過於冗。
使用常用名稱作為標題於讀者搜尋。
這一例中維基方針遭到踐踏,不要指望其它地方糾紛中維基方起到任何作用。
條目名稱應該避免存在義項。
多個義項寫有條目時,應消歧義要求調整條目名稱。
上述命名原則之外,尚有以下命名慣例,情況下應遵守這些慣例:
請儘量不要使用簡稱或縮寫來命名條目,除非這個名稱只有它使用,且這個名稱大部分人知道,且大部分人大部分時間使用這個名稱;儘量避免使用中文或外文縮寫,除非該縮寫公認專詞,例如“蘇聯”、“IBM”。
有些名稱某些地域或人羣中可能習慣或俗稱,而這一簡稱(俗稱)對其它地方、領域人來説可能認識或熟悉。
如果您來這些習慣使用簡稱(俗稱)地域或羣體,請條目命名時注意使用全稱(官方名稱)。
例如台中市立台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台中一中”要,儘管來台中讀者大多明白“台中一中”意思。
然而,使用“一中”這兩個字作為命名是完全不可接受。
如果一個條目描述主體事物,它擁有者或代表者官方中文資料裏有出現到該事物中文名稱,可優先考慮使用該中文名稱。
條目描述主體事物擁有者或代表者更改其中文名稱時,如果更名後出現可靠來源普遍使用名稱,那麼條目應該改名稱。
條目(包括列表條目,下同)命名格式(包括但限於詞)應其他同類條目的命名格式[註 1]。
部分專題設置適用於該專題子命名常規,並其中包含該類條目的命名格式規範。
其他條目的命名格式社羣討論商定,並應立子命名常規,否則應《條目命名一致性決議》頁面予以記載。
各地區用詞習慣盡,命名出現有衝突情形。
條目描述主題中文圈有多個名稱時,應使用地區詞轉換使用者設置轉換模式而變化,且應當在首段註所有這些名稱(如果是異體字產生命名差異,依異體字相關規定處理)。
然而條目的標題只能選取一個,因此應維持條目第一個版本採用標題(須符合本方針其他命名規則),而其他命名方式導向到這個標題上。
但是,若存在符合名主人慣例名稱(包含繁簡差異),且其一處中文使用地區常用名稱時,條目標題應當使用該名稱,上述“到得”規則適用。
一般而言,條目名稱應翻譯成中文。
只有當外文詞中文可靠來源中使用時,或缺乏中文可靠來源且確實難以翻譯時,應使用外文作為條目名稱。
如果一個條目需要使用英文其他語言命名時,創建頁面時候,需要遵守下面規則。
條目名稱應儘可能使用拉丁字母,於非拉丁字母語言應使用拉丁字母轉寫。
但是,如果條目描述是字符或語言文字現象直接依賴於文字主題,或其中非拉丁字符用作符號(如β衰變中“β”希臘字母),可使用原文作為標題。
羅馬化時,應使用社羣取得共識方案;如果社羣應語言羅馬化方案達成共識,應採用該語言標準羅馬化方案。
相關信息見Wikipedia:命名常規/羅馬化。
如有中文來源描述條目主題,應使用這些來源中寫法;即使這種寫法不符合上述關於羅馬化規定,應採用。
條目名稱中外文大小寫應符合該語言行文規範,不應全部寫。
如於英文詞而言,專詞、部分縮寫總是寫詞以外,首字母以外不應使用寫。
部分語言羅馬化後有於大小寫規範,此時參照英文規則處理。
中文維基百科系統設置,所有條目名稱首字母寫。
於首字母總是寫詞語(如iPhone),需在條目中加入{{Lowercase}}模板。
參見Wikipedia:命名常規 (技術限制)。
除非總是使用複數名詞,否則要用單數。
於本方針不盡完善,編者間出現於命名爭議。
此時,如下方式處理:
地,於原創譯名條目,如下方式處理。
維基百科目前接受使用中文或中文命名,但一個條目的名稱統一字體(全部使用字或全部使用字,不可繁簡混用)。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可以接受名稱,而使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繁稱。
這一慣例適用於條目名稱,於條目內容,可以同時存在和。
比如“中國歷史”既可屬於“中國”,可屬於“歷史”,所以不要使用“中國/歷史”這種方式命名頁面(這種方式叫做子頁面,以前條目中採用過,現在條目中使用了,不過可以用户頁和討論頁使用)。
使用“中國歷史”。
用作消歧義括號,請使用半角括號“(”“)”作為標題中括號,括號前有一個半角空格。
如:倫敦 (加拿大)。
需要注意是,於技術限制,花括號({ })、方括號([ ])、尖括號(< >)半角形式允許出現頁面標題中。
此類符號若使用,只能使用全角符號。
參見下節符號。
另,該條目原始創建使用是“蔣介石”()。
–金箍棒留言 18:56 2006年5月28日 (UTC)
孫中山或孫逸仙=孫+號,有很多皇帝條目,沒照這規矩。
–winertai 01:34 2006年5月29日 (UTC)
如果大家支持“名主人”,那麼什麼投票“使用常用名稱”條款“命名常規”中刪除。
有規定而遵守,會降低規定權威性。
姓名翻譯問題看似,會出錯,但是常有事人提出各種異議,各種理由,所以我覺得十分有此談一談,介紹下姓名譯法有關信息,廣大公證同仁瞭解。
其這樣,不如將“使用常用名稱”條款刪除,還保存了維基方針。
–Wikijoiner 04:16 2006年5月29日 (UTC)
我認為像 蔣介石/蔣中正 趙子龍/趙雲 這些兩種寫法常用,,挑一個放內容,另一個設重定向,可以了。
–Onsf 12:42 2006年5月29日 (UTC)
我發現最近彭羚、盧淑儀、徐子淇、歐倩怡、謝安琪和張柏芝條目人強加夫姓,變成“林彭羚”、“李盧淑儀”、“李徐子淇”、“郭歐倩怡”、“張謝安琪”和“謝張柏芝”。
我認為除非事人要求(如葉劉淑儀和陳方安生),否則應強加夫姓;而且這不合命名常規(名稱)。
於未能證明事人有加上夫姓意願,我條目移回了。
希望大家多加注意。
如果我移回有話,請此留言。
–minghong 2007年8月7日 (二) 18:00 (UTC)
説,先前我見到過很多抱怨,譬如輸入法“·”字符輸入,或者是港台區域外文人名譯名會first name或middle name刻意地使用。
因此我此提議改變命名常規中外國人名表現方式,改“姓(, 名)”方式表現,其中“名”是否需要消歧義來決定是否應出現在條目名當中,並通過進方式來改變有人物條目的名稱。
—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8年2月25日 (一) 05:36 (UTC)
不過我得指出是,早期翻譯俄語一些文獻是這麼做,即“XX, XX·XX”形式。
但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是因為這些文章是直譯(語法上是照抄)。
中文並沒有去可以復原這種表現形式。
實際大陸文獻人物往往寫其名,稱其姓。
如列寧,杜魯門。
詞海典型,只有原語言名字給出了全名,條目名只有個姓而已。
總體來説我意見書生,這麼做屬於畫蛇添足,並沒有充分意義。
而且您只要多看幾篇英語傳記,會發現他們並非做得像您説那麼千篇一律。
–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8年2月25日 (一) 11:43 (UTC)
順便一提,分類完全是另一回事。
中文分類應姓氏,否則謬誤。
–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8年2月25日 (一) 14:17 (UTC)
姓前置並逗號隔開字母語言裏見,主要於排序並建立索引,人名應該是姓氏排序,這原因。
但是這是適應紙質媒體特性折中法,傳統書籍條目是每頁每頁,這麼做排序。
維基百科技術上完全需要這種顧慮,每個條目是一頁,之間關係,所以不用採取這種方式命名。
Mu©dener 留 言 2008年2月25日 (一) 15:40 (UTC)
對,列表可以考慮“姓,名”形式。
自動分類要改工作量會會了,而且翻譯成漢語後這種排列意義,系統默認漢字排序不是alphabeta順序。
Mu©dener 留 言 2008年2月26日 (二) 21:09 (UTC)
(!)意見:想問一個例子,越南西山阮惠算不算開國君主?我認為可以説不是,因為西山朝原本有個阮嶽,但可以説是,他是“富春朝廷”開創者。
阮惠,有一些讓人混淆例子,如越南後黎莊宗黎寧、阮世祖阮福映,中國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晉元帝司馬睿、南宋高宗趙構,是秦始皇贏政,他們既是一朝始創人物,同時前代有所繼承。
這些特例,編輯者往往會因應情況自行決定,那樣話,“漢字文化圈君主命名方式”還能否放諸四海準,凡事一刀切呢?─clioherodotus (話) 2009年5月2日 (六) 17:38 (UTC)
(!)意見:情況外,以上提出規則是可行。
–서공・Tây Cống・セイコゥ (相談 / 詞 / 壇) 2009年5月4日 (一) 06:11 (UTC)
維基百科注意到,先秦人物“姓名”和元明後外族人名存在誤用問題。
取得氏方法,我觀點之前回覆出了,氏出現並非只有分家一個途徑,官職改變和得封地會產生氏,如中行氏,魏氏。
關於很多春秋諸侯世系列有姓名,其實很多諸侯是沒有列氏,只書姓,名誰。
而楚國是一特例,熊有可能是楚國君主名稱一部分。
姜族矣,而媯始昌,姜媯是呂田兩氏姓。
另外,你説氏出現中,官職改變和公家氏有關係嗎?他們“官職”會改變嗎?
史記有誤,代表全本史記不可信嗎?
一點,本來談是先秦男子用姓,你我談秦始皇氏或是氏會變,完全離題。
你是不是來處理正事啊?–阮薰華 (留言) 2011年5月31日 (二) 05:09 (UTC)
説先秦男子用姓,如果引用史記那先秦男子用姓錯,因為史記中有戰國男子姓+名例子。
這樣引申兩個問題,一是史記姓氏問題弄不清,二或戰國確有男子直接用姓事情。
如果答案是前者,那秦始皇趙氏錯,因為作者本身搞不清姓氏別;若是後者,説戰國是姓氏合一了,那證明不了秦始皇趙氏。
關於這點後世很多書籍已有指出,什麼要視而不見。
明明是你祖父某氏可類推出其後同一氏,我認為此一説,怎麼成了離題,我只是舉證説我觀點。
既然不想看那我今後這一議題進行回覆了,我觀點上面回覆説了不止一遍。
–玖巧仔●□留言 2011年5月31日 (二) 17:08 (UTC)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維基百科:互助客棧/條目探討。
大部分英國貴族條目, 人名,爵位(如羅伯特·克萊芙,第一代克萊芙男爵)方式命名,是做法。
現今,部分編輯認為這種命名方式,不符合中文習慣。
達成共識,完善相關制度,下此開展有關討論,歡迎各位參加。
Gz deleted(留言) 2012年9月10日 (一) 14:22 (UTC)
(-):英式命名法是英式命名法,既然是中文來表述,應中文表述習慣來命名,我互助客棧/方針中説,英國爵位差不多中國爵位,如明朝公爵,沒見過有人命名徐達,明朝第一代魏國公或者徐輝祖,明朝第二代魏國公。
如果你説這翻譯是了消歧義,那麼起,消歧義請用“空格+()”來表述。
,明代,其他人稱呼徐輝祖及繼承該爵位人時,是稱呼魏國公。
舉個例子衍聖公,沒有人使用XXXX,第X代衍聖公這一稱呼。
–Langer Lee-本人主編春社條目正在進行特色條目評選歡迎大家提出意見 2012年9月11日 (二) 08:18 (UTC)
@Langer Lee,這種爵位表述方式,是否英國或歐洲存在着一種定俗成,即書面描述上會有這樣一個稱號結尾?如果是話,馬總統和胡主席這個沒有可比性。
延伸閱讀…
另,爵位本身不是職務,所以總統或者市長沒有可比性,是是否制這一問題上。
-馬呵説年誒多譁鐸★魔力(留言) 2012年9月11日 (二) 06:43 (UTC)
@ shizhao: [[Line 4, Beijing Subway|]] => [[Line 4, Beijing Subway|Line 4]] MediaWiki系統自動生成,你承認這是消歧義不行。
–達師 - 218 - 3722012年9月11日 (二) 10:00 (UTC)
補充一句,中國官位爵位和西方沒有可比性,所以建議分開處理。
–馬呵説年誒多譁鐸★魔力(留言) 2012年9月11日 (二) 11:05 (UTC)
注:世界人名大辭典中,沒有出現過類似於“Augustus Henry FitzRoy, 3rd Duke of Grafton”這樣英文名稱,見有“奧古斯·亨利·菲茨羅伊,第三代格拉夫頓公爵”這樣翻譯。
(~)補充:名稱中帶有I,II羅馬數字:
en:Clement Attlee→克萊門特·艾德禮(注:此人為第一代艾德禮伯爵);en: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1st Baron Macaulay→託馬斯·B·麥考利;en:Frederick_Roberts,_1st_Earl_Roberts→弗雷德裏克·羅伯茨;en:Herbert Kitchener, 1st Earl Kitchener→霍雷肖·赫伯特·納。
上面這些例子沒有“全名+第幾代+爵號稱謂”這一形式翻譯。
——Langer Lee-本人主編春社條目正在進行特色條目評選歡迎大家提出意見 2012年9月12日 (三) 04:07 (UTC)
維持現狀,即 亞瑟·韋爾斯利,第一代威靈頓公爵 這種形式。
如不能,希望能採用 第一代威靈頓公爵亞瑟·韋爾斯利。
Gz deleted(留言) 2012年9月12日 (三) 11:23 (UTC)
第四種:採用“全名”,如果有歧義情況下,後面加“(爵位)”,其爵位而知名於世,爵位命名,前兩種情況如威廉·卡文迪許、羅伯特·達德利(雷塞斯特伯爵),後一種情況如威靈頓公爵;
看了上面討論,我提出兩個問題:
en:Wikipedia:NAME#Disambiguation裏面明確説,加逗號是消歧義,而不是所謂英語稱呼習慣來命名,專門王室和貴族命名常規(en:Wikipedia:Naming_conventions_(royalty_and_nobility))中,有説要王室成員和貴族成員命名實行完全命名方式,絕大多數情況採用“姓名+,+爵位(或王室)稱謂”這一命名方式,以此來消歧義。
而中文維基百科消歧義方式只有一種,那加括號。
——Langer Lee-本人主編春社條目正在進行特色條目評選歡迎大家提出意見 2012年9月13日 (四) 07:55 (UTC)
那現在基本上可以確認“名稱後面放置爵位,現行括號消歧義方式”,這樣大家什麼意見了是吧。
–馬呵説年誒多譁鐸★魔力(留言) 2012年9月14日 (五) 00:46 (UTC)
可以參見英國官方與政治人物漢化譯名列表,另可參見香港總督列表。
——Langer Lee-本人主編春社條目正在進行特色條目評選歡迎大家提出意見 2012年9月14日 (五) 09:23 (UTC)
,我是沒搞懂,“人名 (爵位)”形式有什麼問題。
因為之前“人名,爵位”是這樣存在,如果問題,我相信這會是一個折中方案。
所以請朋友提出這種格式完全錯誤理由。
–馬呵説年誒多譁鐸★魔力(留言) 2012年9月15日 (六) 00:15 (UTC)
請問,投票結果何時公佈?–馬呵説年誒多譁鐸★魔力(留言) 2012年9月25日 (二) 03:45 (UTC)
討論結果:“爵號+全名”11票,“全名+(爵號)”((爵號)消歧義時使用)4票,“全名+,+爵號”1票,中立3票。
可以確定討論結果“爵號+全名”。
–馬呵説年誒多譁鐸★魔力(留言) 2012年10月5日 (五) 05:53 (UTC)
維基百科:命名常規,“使用全稱”是一個要點。
之前有人提出是要點,但識説,前提是,吧。
什麼有人強調要加入爵位呢,,歐洲爵位於官銜,是繼承制度。
就算是換了皇帝,爵位會歐洲政府承認。
所以,所有官銜表述方式來作方法是不合理。
然後,維基百科需要表述是條目本身事實狀況,説,要表述那個人生平事實,是描述那個人爵位系統。
作為爵位系統不可或缺一部分,怎能易地將爵位從名字裏去掉?這中國歷史裏某個皇帝移出(比如清朝條目去掉康熙描述)是不合理,並實際上抹殺了爵位系統本身傳承性。
如果每一代爵位獨立出來比如説第一代納爾信子爵、錢德拉分為兩個條目,不符合維基百科方針指引。
所以,堅持保留爵位稱號,並優先使用消歧義,或者説這本身存在歧義問題,我認為才是理解方式。
–馬呵説年誒多譁鐸★魔力(留言) 2012年10月5日 (五) 08:24 (UTC)
基於以上理由,我提出是否可以“爵位+名字”主,常用名稱作重定向這樣處理方法?這樣所有編輯者編輯貢獻會造成任何損失,條目名稱描述本身是。
–馬呵説年誒多譁鐸★魔力(留言) 2012年10月5日 (五) 09:14 (UTC)
既然沒人跟進,我們是否可以這樣?
.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margin-top:0;overflow:hidden}.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line-height:1em;text-align:left;padding-left:2em;margin-top:0}.mw-parser-output .templatequote .templatequotecite cite{font-size:small}
上一輪投票結果,建議採用“爵號+全名”這一方式命名維基用户佔有大多數,然而,於此命名方式適用範圍存在分歧,目前,分歧主要兩個方面,即存在歧義情況下,是否採用此命名方式。
此外,關於是否加世代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故鄙人此建議此類問題上,大家此進行充分討論,從而達成維基共識。
上輪投票支持採用“爵號+全名”這一命名方式支持理由,支持者認為,採用此命名方式主要目的並非於消歧義,鄙人雖不支持此説法,但此投票既結束,那本人只有遵循此投票結果,以及支持此投票結果主要理由。
因此,鄙人觀點:如果目標人物有官方譯名或其他常用名稱,那麼命名名主人規則,使用官方譯名或常用名稱命名,此情況下,採用“世代+爵號+官方譯名(或常用名稱)”命名方式;其他情況下,採用“世代+爵號+全名”這一命名方式。
——Langer Lee-本人現正在編輯羣體婚姻,歡迎大家提出意見。
2012年10月17日 (三) 09:26 (UTC)
如果無其他意見,我建議以下內容共識:
本主題或以下段落文字,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執行者:Jimmy-bot(留言) 2013年5月8日 (三) 14:42 (UTC)。
User:蘇州宇文宙武最近提出移動請求,美國總統名字移動含中間名名字,如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林登·貝恩斯·約翰遜、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
然而現在命名常規對譯名是否含中間名並無明確規定。
縱觀外國人物命名,含中間名和不含中間名各佔半壁江山,混用現象。
例如現任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副總統喬·拜登不含中間名,有人提出異議。
是否應該此作出統一規定?–DeBit(留言) 2013年4月19日 (五) 07:35 (UTC)
近日,筆者碰到了一位事人,他公證書中姓名譯法提出了異議,聲稱公證書中姓名譯法不符合國外慣例,要求更改。
和事人溝通後,我瞭解到他有三個修改方式。
第一個方式,將姓和名倒過來。
他説如果英文繼續使用漢語姓和名順序,外國人會誤以姓是名,而名是姓,造成誤解。
舉例:張為民,翻譯成Weimin Zhang,第二個方式,掉中文名字中名,事人外國名字,並加上中文名字姓,外國人記憶,他説這是外國人稱呼中國人方式。
舉例:張為民,事人外國名字Jack, 翻譯成Jack Zhang。
第三個方式,漢語姓名順序,翻譯英文名字,但是要姓後面加上逗號,或者姓寫後面加上逗號。
舉例:張為民,翻譯成Zhang, Weimin或者ZHANG, Weimin。
以上三種方式只是事人於中國人姓名譯法誤區冰山一角,有其他事人各種想、天馬行空、很具創造力各種譯法,筆者這裏一一列舉了。
姓名翻譯問題看似,會出錯,但是常有事人提出各種異議,各種理由,所以我覺得十分有此談一談,介紹下姓名譯法有關信息,廣大公證同仁瞭解。
延伸閱讀…
其實,中國人姓名譯法,沒有各種七八理論,直接漢語拼音,中文姓順序,分開拼寫下來。
舉例:張為民,翻譯成Zhang Weimin。
這是現在規範姓名譯法。
這種姓名譯法是國家有關文件規定執行,不是某個人,某個公證處,某個機構翻譯。
下面我引用下有關姓名譯法三篇文件:一、中國人名分漢語姓名和少數民族語姓名。
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姓名,漢語姓名普通話拼寫,少數民族語姓名民族語拼寫。
(一)漢語姓名分姓氏和名字兩部分。
姓氏和名字分寫。
(楊/立,楊/民) (四)有慣用拉丁字母拼寫法、並書刊上,時可以附註括弧中或註釋中。
三、少數民族語姓名民族語,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次序民族習慣。
《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可以適用於人名音譯轉寫。
四、姓名各個連寫部分,開頭寫字母。
各省、市、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國務院各部委、各屬機構: 現將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國家測繪總局、中國地名委員會《關於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統一規範報告》轉發你們,望參照執行。
改用漢語拼音字母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法,是取代瑪式各種拼法,消除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方面存在現象措施,望各部門認真做好這項工作。
進一步貫徹執行周恩來總理關於漢語拼音方案“可以外文件、書報中音譯中國人名、地名”指示,兩年來,各單位作了大量準備工作。
國家測繪總局和文改會修訂了《少數民族語地名漢語拼音字母音譯轉寫法》。
國家測繪總局編製出了漢語拼音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漢語拼音中國地名手冊》(漢英),並會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省(區)進行了蒙、維、藏語地名調查,內蒙古和西藏地名錄正式出版,其它省區地名錄正在編纂中。
廣播局對有關業務人員舉辦了漢語拼音學習班。
新華社編了有關資料。
郵電部編印了拼法電信局名簿。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航海保證部編繪出版了提供外輪使用《航海圖》。
中央氣象局向國際氣象聯合會提供了我國氣象台、站名使用了拼法。
去年八月我國派代表團參加了雅典舉行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會上通過了我國提出關於採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法和國際標準提案。
我們去年七月十四日邀集外貿部、新華社、廣播局、外文局、郵電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委、民航局及總參測繪局單位開會研究了改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統一規範問題。
會後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中國科學院有關單位進行了磋商。
大家認為,目前準備工作情況和外工作需要,同時鑑於一九五八年周總理指示以來有些方面這樣做了,因此,我國人名地名改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報告批准後開始實行。
同時考慮到有些單位情況,統一規範可實行。
於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上,我國國際上使用我國拼法有個過渡,所以有些涉外單位,如民航局、郵電部今後國外來文件、電報、票證拼法,不要拒絕承辦。
人名地名拼寫法改變,涉及到我國政府外文件法律效力,因此,時候,抉由外交部將此事通報駐外機構和各國駐華使館。
新華社、外文出版局、廣播局單位應做好對外宣傳工作。
此外,關於我國領導人姓名和名稱拼寫問題,我們認為:既然要漢語拼音方案來統一我國人名、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領導人姓名以及名稱改用拼法宜。
只要做好宣傳,會發生誤解。
毛主席著作外文版中人名地名拼寫問題。
本報告批准後,外文出版局和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本報告原則制訂實施辦法。
以上報告(並附件)如無不當,請批轉各省、市、自治區、國務院部委參照執行。
一、漢語拼音字母拼寫中國人名地名,適用於羅馬字母書寫各種語文,如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世界語。
二、羅馬字母各語文中我國國名譯寫法不變,“中國”國際通用現行譯法。
三、各外語中地名專名部分原則上音譯,漢語拼音字母拼寫,通名部分(如省、市、自治區、江、河、湖、海)採取意譯。
但專名是單音節時,其通名部分應視作專名一部分,先音譯,後複意譯。
文學作品、旅遊圖出版物中人名、地名,含有意義,需要意譯,可現行辦法譯寫。
四、歷史地名,原有慣用拼法,可以改,時可以改用拼法,後面括注慣用拼法。
五、香港和澳門兩地名,羅馬字母外文版和漢語拼音字母版地圖上,可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法,括注慣用拼法和“英佔”或“葡佔”字樣方式處理。
外文件和其他書刊中,視情況可以只用慣用拼法。
我駐港澳機構名稱拼法,可不改。
六、一些歷史人物姓名,有慣用拼法(如孔夫子、孫逸仙),可以改,時可以改用拼法,後面括注慣用拼法。
北京朝陽區蘋果社區,有一條叫“葛宇路”道路,昨天,這個掛路邊4年“葛宇路”路牌當地城管部門摘牌。
這時候,蘋果社區居民們知道,原來這條大家熟悉道路,並叫“葛宇路”,而“葛宇路”只是一個人名,並不是一條路。
納入導航軟件 “葛宇路”是人名 葛宇路,這個百度、高德、谷歌地圖導航軟件中可以找到名字,其實始於一個1990年出生中央美院畢業生創作,而葛宇路他名字。
這條地圖上沒有正式命名路,是北京市朝陽區百子灣路和百子灣南二路之間一條道路,步行不到十分鐘能走完。
什麼會自己名字來命名這條路,葛宇路説,這是實現個人城市連接構想一個藝術創作。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畢業生 葛宇路:現在因為很多人會有質疑,這個什麼是我名字,我一個個體什麼能這樣,它只是一個藝術想法契機。
原本位於蘋果社區內這條路,因為小區被劃分成了北區和南區而出現一條沒有名字路,因為有人命名,附近居民它寫進了自己郵寄遞裏,因為高德、百度、谷歌地圖上收錄了這條叫“葛宇路”小路,人們導航時候開始使用這個名稱。
葛宇路:如果你那條街違規停車,那麼會開“葛宇路”罰單,然後包括電線杆上面記錄了編號,這個路燈時候用以提供一個及時報修服務這些,它是提供了這種。
北京市規劃委官方博稱,經核實,所謂“葛宇路”實則是市規劃委朝陽分局於2005年3月命名“百子灣南一路”,位於朝陽區雙井地區。
而民政部頒佈《地名管理條例》,地名管理應當規定原則和審批權限報經批准。
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決定。
條例明確,不以人名作地名。
而於葛宇路本人,他表示政府行為,但希望人們藝術角度去理解自己作品,藝術創作抱有和態度。
一條無名路,如今變得知名。
雖然這條名“葛宇路”路名撤銷了,但葛宇路本人變得知名了。
1990年出生葛宇路,今年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研究生畢業,而他創造“葛宇路”他畢業作品一部分。
美國是發展航母國家,是世界上擁有航母數量多、航母技術進國家。
其新一代“傑拉爾德·福特”號航母便是世界上進航母,同時標誌着美國航母進入3.0時代。
該航母是美國第78艘航母,之所以命名為“傑拉爾德·福特”號,是紀念美國前總統傑拉爾德·福特。
縱觀美國一眾航母,其命名和。
不過,資深軍事評論員石宏認為,總結美國海軍歷史上各個時期航母,會發現大多數航母命名會超出六個範圍:美國總統、海軍領、政治家、美國海軍歷史上艦艇名稱、美國歷史大事件發生地以及美國航空史地名或人名。
美國海軍第一艘航母“蘭利”號,是紀念美國航空驅、天文學家、物理學家蘭利;“小鷹”號是紀念萊特兄弟首次飛行北卡羅來納州小鷹鎮;“列剋星敦”號、“約克城”號、“中途島”號、“邦克山”號、“提康德羅加”號是紀念美國歷史上戰役;“肯尼迪”號、“艾森豪威爾”號、“亞伯拉罕·林肯”號、“里根”號航母是美國總統名字命名。
相比而言,蘇俄航母命名規則。
蘇聯基本上各加盟共和國城市來命名航母。
例如,勃列日涅夫時期最初兩艘航母“莫斯科”號和“列寧格勒”號,以及“基輔”級航母“基輔”號、“明斯克”號、“新羅西斯克”號、“巴庫”號。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母名字改為了海軍領名字,例如“巴庫”號改為“戈爾什科夫海軍上”號、“第比利斯”號改名為“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