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陰陽】人體陰陽大解密:中醫養生奇術

中醫視人體為一個複雜系統,類似於氣象學對大氣變化的考量。中醫依循主要的大方向,例如洋流和温度變化,來預測天氣趨勢。

人體運作方式十分精妙,古人將內臟互動比喻為宏觀模型,運用陰陽五行的觀念,根據內臟特質將其象徵為木、火、土、金、水等元素。這並非玄學,而是基於數千年的內臟互動觀察,建構出有邏輯性且易於理解的模型。

陰陽的概念分別代表可見和不可見的事物,並非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比較。例如,體温較高者相對於低温者為陽,但相對於更低温者則為陰。人體各臟腑的陰陽屬性並非固定不變,例如心臟在中醫屬陰,但在上半身相對於腸胃的位置則為相對陽性。

陰陽五行模型是古人建構的理論框架,用於逆推解釋體內的變化。陰陽能夠相互轉化,就像能量和物質可以互相轉變。人體每天都在進行陰陽轉換,正常狀態下,前額略涼、手腳温熱、手掌熱、手背涼、腳底熱、腳背涼,代表體温陰陽平衡。

“陽”代表人體的活動能量,”陰”代表人體的物質基礎。人體白天活動時為陽氣旺盛,大自然受陽光滋養,動能充沛,人體開始活動。當太陽下山後,轉為靜態休息,陽氣回歸陰的部分滋養,人體需要睡眠來補充能量。

陰陽代表著能量循環的過程,人體基本上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天人相應」。古人順應自然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臟六腑也符合大自然運行的時間,順應天時來養生或工作,這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

人體陰陽 Play

現代人違反大自然規律,經常熬夜,長期下來身體容易出現問題。應該順應自然的時間作息,才能達到陰陽調和的狀態。

中醫認為膽經流注時間為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肝經流注時間為凌晨一點至三點,此期間必須入睡,且有研究證實,此時間段入睡有利於人體將油脂轉換為好的膽固醇,否則容易形成壞膽固醇。

陰陽的概念源自於中國古代哲學,由對立又相聯的自然現象歸納而來,滲透於中國傳統文化各方面。中醫陰陽學説以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樸素自發的古代唯物辯證法為基礎,運用於醫學領域,説明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指導臨牀診斷和治療。

陰陽學説認為,所有事物都包含著陰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但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五行學説與陰陽學説緊密相連,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變化關係,五行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人體陰陽

陰陽五行學説對中國古代哲學和科學發展有深遠影響,也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到極為深刻的影響。

事物可以按陰陽對立的屬性劃分,一般來説,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熱的、明亮的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屬於陰。

事物的陰陽屬性並非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例如陽證轉化為陰證。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著陰陽學説的思想。人體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都可用陰陽學説來解釋,並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體內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人體部位、臟腑、經絡等都可以按陰陽屬性劃分。

陰陽是宇宙的基本法則,宇宙間一切事物都由陰陽相互作用而產生。傳統觀念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對立關係,如天地、日月、男女、上下、正負等,便以哲學的思想方式類比歸納出”陰陽”這概念。

“陰陽五行”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

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宇宙間一切事物不僅其內部存在著陰陽的對立統一,而且其發生、發展和變化都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

《易經》裏説“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裏的二儀就是“陰陽”也有説是天和地,其實天和地也是指陰陽,在天為陽,在地為陰。

“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何謂陰陽?《達摩寶傳》中記述:“夫性命者,陰陽也,在天為日月,在地為水火,在虛空為風雲,在方為南北,在時為子午,在卦為坎離,在人身為性命。天無日月,不能懸星掛鬥;地無水火,不能養活生靈;虛空無風雲,人民不得清泰;方無南北,四方怎能安寧;卦無坎離,水火怎得升降;時無子午,晝夜怎得分明;人無性命,周身無有主持;離了陰陽,萬物從何而生。”

凡屬於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熱的、明亮的、功能的……屬於陽的範疇;靜止的、內在的、下降的、寒涼的、晦暗的、物質的……屬於陰的範疇由此可見,陰陽的基本特性,是劃分事物和現象陰陽屬性的依據。用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應該是同一範疇,同一層次或同一交點的,即相關的基礎上的,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不宜分陰陽。如:以自然而言天為陽,地為陰。以天而言,則晝為陽,夜為陰。凡屬於相關的事物或現象,都可以用陰陽對其各自的屬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與火,動與靜,明與暗,冷與暖。

具體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也就是説,隨著肘間的推移或所運用範圍的不同,事物的性質或對立面改變了,則其陰陽屬性也就要隨之而改變。所以説“陰陽二字,固以對待而言,所指無定在”陰陽之中可再分陰陽。如:以天而言,晝為陽,夜為陰,白晝又可以再分,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後半夜為陰中之陽。在一定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如寒證和熱證的轉化,病變的寒熱性質變了,其陰陽屬性也隨之改變。在人體氣化運動過程中,生命物質和生理功能之間,物質屬陰,功能屬陽。二者在生理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物質可以轉化為功能,功能也可以轉化為物質。

如果沒有這種物質和功能之間的相互轉化,生命活動就不能正常進行。

陰陽學説貫穿於中醫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用來説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臨牀診斷和治療。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體內為陰;背部為陽、胸部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皮膚為陽、筋骨為陰;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屬陽,肝、心、脾、肺、腎五臟屬陰。

陰陽也涵蓋表裏,表屬陽,裏屬陰;譬如屋外為陽,屋內為陰;水果的果皮為陽,果肉為陰;以植物而言,枝葉為陽,根部為陰,樹皮為陽,樹幹為陰;以人身而言,背部為陽,前部為陰,右側為陽,左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心包、小腸、膽、胃、大腸、膀胱等六腑為陽,肝、心、脾、肺、腎等五臟為陰,故曰:“小腸與心臟相表裏,膽與肝相表裏,胃與脾相表裏,大腸與肺相表裏,膀胱與腎相表裏。”由於表裏關係密切,因此五臟有了病變將累及六腑,六腑失調也將引起五臟有了病變。

二、陰陽與人體生理的關係:人體的健康與否,決定於陰陽是否調和。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可概括為陰精(物質)與陽氣(功能)的矛盾運動。屬陰的物質與屬陽的功能之間的關係,就是這種對立統一關係的體現。營養物質(陰)是產生功能活動(陽)的物質基礎,而功能活動又是營養物質所產生的機能表現。人體的生理活動(陽)是以物質(陰)為基礎的,沒有陰精就無以化生陽氣,而生理活動的結果,又不斷地化生陰精。沒有物質(陰)不能產生功能(陽),沒有功能也不能化生物質。這樣,物質與功能,陰與陽共處於相互對立、依存、消長和轉化的統一體中,維持着物質與功能、陰與陽的相對的動態平衡,保證了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三、陰陽與人體氣血關係:人體之中氣為陽、血為陰。這裏的氣是不斷運動着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它流行於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有,推動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這裏的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中醫及養生保健學説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氣和血密不可分。

四、陰陽與人體病理的關係: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後,就會表現出各種不適和病症,而古人對症狀的分類,也是用陰陽來代表和説明的。①望診面色潮紅或通紅,喜涼,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質紅絳,苔色黃或老黃,甚則燥裂,或黑而生芒刺。

②聞診語聲壯厲,煩而多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狂言叫罵。③問診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惡食,口乾,煩渴引飲,小便短赤。④切診腹痛拒按,身熱足暖,脈象浮洪數大滑實而有力。①望診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無力,萎靡不振,舌質淡而胖嫩,舌苔潤滑。

②聞診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③問診大便氣腥臭,飲食減少,口中無味,不煩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長短少。④切診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脈象沉微細澀,弱遲無力。

五、陰陽在養生保健上的應用:陰陽是養生保健的總綱。身體各種不適雖然很多,但其屬性不外陰陽兩類,總之,陰陽可以概括各種不適的屬性。養生保健的總原則為“調整陰陽,以平為期”,這也是養生保健的基本出發點。針對陰陽盛衰,採取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使陰陽偏盛偏衰的異常現象得到糾正,恢復其相對平衡狀態。日常,我們可以用醫療器械、針灸、艾灸、按摩、刮痧等及保健用品的陰陽之正,來糾正人體陰陽之偏,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滋陰潛陽,滋陰助陽,人體的陰陽變化與自然界四時陰陽變化協調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壽:因而主張順應自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精神內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藉以保持機體內部以及機體內外界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達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一般來説,順看經絡按摩為補,逆著經絡按摩為瀉。中醫在按摩經絡時有個説法叫「以痛為俞」,也就是説疼痛的部位就是按摩的穴位。1.按摩時力度輕的為補,力度重的為瀉。2.按摩時間短的為補,時間長的為瀉。3.按摩範圍小的為補,範圍大的為瀉。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在養生保健時,必須要注意身體的整體調整和養護;還要注意儘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達到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裏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身體不適及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各種不適及證證很快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醫、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

五行的意義包涵藉着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陰陽本於易經,而五行出於八卦,都基於河圖數理,

華夏古人發現,夏至的時候影子最短,然後就開始變長。冬至的時候影子最長,然後開始變短。

所以古人以冬至為歲首,因為這是他們最先確定的節氣。所以“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所以冬至這天適合練內功(可以感覺到體內陽氣生起),夏至這天適合吃狗肉(這天陰氣生,不會上火)。

這裏注意:古人的地圖是上南下北,有可能是因為華夏先民住在一個很北的地方,所以要保證自己面朝南採光,冬天是北,夏天是南。(這個好理解)然後是春分秋分。之所以叫春分秋分是因為晝夜相等,平分陰陽所以現在我們有了“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我們還可以繼續平分。分成“六陰六陽”,“十二陰十二陽”,對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氣。11月冬至日,南極陽來而陰往,北方陰冷屬水,陰極生陽,由一陽始生,所以一陽為水的生數。5月夏至日,北極陰進而陽退,南方酷熱屬火,陽極生陰,由一陰始生,所以(五)六月的二陰是火的生數。可以看到正月是三陽,成語“三陽開泰”就是由此而來。以太陽升起的東方和木為象徵。所以三陽是木的生數。八月以後萬物凋零,正值四陰之數,以日落處的西方和具有收斂作用的金作為象徵。所以四是金的生數。

春分對應日出,秋分對應日落,夏至對應日中,冬至對應子夜。一年就是放大了的一天,所以才對應東西南北(太陽在這幾個時間的位置),沒有什麼神秘的。但是還不夠,就好比太陽在一天之內不可能只在四個方位出現,她還有一個中間階段。這個中間階段,就是“土”

所以“12345,水火木金土”的模型就這樣構建了。因為土能生萬物,所以12345 再加5 得到678910 這叫做成數。一次循環以後,五行被賦予了更大的機能,從而詮釋了大到天地,小到人體的整個生成過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陽木克火,陽火克土,陽土克金,陽金克活水,陽水克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在人體來講,代表五臟六腑,各有所屬;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臟,這十基本的.五行金對應肺,與呼吸道疾病相關。五行缺金之人應多注意氣虛,咳嗽,皮膚乾燥,骨節疼痛,大腸泄痢便血,並常有呼吸不暢,常受感冒之患,如果嚴重的話,有得肺病的可能。

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喘息、語音低微等症狀時,就需要養肺了。秋天可多食用白色食物養肺。五行木對應肝膽,五行缺木之人多有頭暈,目眩,氣血不調,兩鬢消疏而發稀,神經痛的現象,如果嚴重的話,多有肝膽疾病,腿足損傷等。如有情緒易激動、煩躁不寧,胸脅隱痛、視力急劇下降等症狀時,就需要養肝了。肝怕勞累,肝氣最弱的這段時間(13:00—17:00)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必須工作,則至少每隔1小時讓眼睛休息5分鐘。

人體陰陽:探索人體中的二元對立

「人體陰陽」的概念根植於中國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由對立而互補的兩種力量支配:陰和陽。這兩種力量的平衡維持著健康和福祉。

陰陽理論之基本原則

特徵
性質 安靜、內斂、冷 動態、外現、温
時段 夜晚、冬天 白天、夏天
方位
元素
器官 肝、腎 心、肺
情緒 恐懼、憂鬱 喜悦、興奮

陰陽在人體中的表現

生理上:

  • 陰質器官(如肝、腎)負責儲存和滋養,而陽質器官(如心、肺)負責運動和能量生成。
  • 體液流動:陰液(如唾液、粘液)滋潤身體,而陽氣(如血液、氣)提供動力。

心理上:

延伸閲讀…

陰陽- A+醫學百科

陰陽平衡

  • 陰質情緒(如恐懼、憂鬱)與內斂和防禦有關,而陽質情緒(如喜悦、興奮)與外向和活躍有關。
  • 思想運作:陰質思維強調內省和沉思,而陽質思維強調理性和決斷。

外在表現:

  • 陰質體型:較短、較重,四肢較短。
  • 陽質體型:較高、較瘦,四肢較長。
  • 皮膚:陰質皮膚較白、濕潤,而陽質皮膚較紅、乾燥。

陰陽失衡的後果

當人體陰陽失衡時,就會出現疾病或不適。例如:

  • 陰虛:口乾、潮熱、失眠、情緒不穩。
  • 陽虛:怕冷、倦怠、消化不良、性功能減退。
  • 陰盛陽衰:抑鬱、焦慮、水腫、肥胖。
  • 陽盛陰衰:發炎、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肌肉萎縮。

維持陰陽平衡

維持人體陰陽平衡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促進平衡的方法:

  • 健康飲食:飲食應包含陰陽平衡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穀物和精瘦蛋白質。
  • 規律作息:保持規律的睡眠和清醒時間,避免極端。
  • 適當運動:運動可以活躍陽氣,但過度運動會耗損陰氣。
  • 情緒管理:保持平和的心態,避免極端的情緒。
  • 中醫治療:針灸、中藥等中醫療法可以幫助調整陰陽平衡。

總結

人體陰陽理論提供了一個框架來理解人體及其健康的運作。認識陰陽及其在人體中的表現,可以幫助我們促進平衡,從而提升整體健康和福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