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時間萬物有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事物上表現著想像及意義。
下面是介紹五行中五種元素代表及意義。
金主義,其性,其,辣,其色白。
金盛人骨肉相稱,面方白淨,眉高眼深,體健神。
人,疏財仗義,深知。
過有勇無謀,貪慾仁。
不及則身材瘦小,人內毒,喜淫殺,。
木主仁,其性,其情和,其味酸,其色青。
木盛人得,骨骼修長,手足,口尖發美,面色青白。
人有博愛惻隱之心,慈祥愷悌意,,。
木衰人則個子瘦長,頭髮,性格,嫉妒仁。
其神謂五帝。
水主智,,其情善,其味鹹,其色黑。
水旺人面有采,語言和,人深思熟慮,智多謀,學識過人。
過説是非,飄蕩貪淫。
不及則人物短小,性情,膽小無略,行事反覆。
火主禮,其,其情恭,其味苦,其色赤。
人頭腳長,上尖下闊,濃眉小耳,精神閃爍,人謙和,。
火衰人尖楞,語言妄誕,妒毒,做事有始。
土主信,,其情厚,其味甘,其色黃。
土盛人圓腰廓鼻,眉清木秀,口才聲重。
人,度量,言,行必果。
土氣過頭腦僵化,不明,內向。
不及人面色,面鼻,人狠毒,講信用,情理。
五行各自代表什麼顏色五行木代表顏色木:青色、綠色屬木是青色綠色,草木代表青色,它代表、、代表和平意義。
淵海子平説:「性情者,乃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所發,仁義禮智信所布,父精母血而成形,金木水火土關係 簡單的説瞭道家所言「陰陽五行」人本身性格塑造有著間接聯繫。
1、金特性金主義、金曰「革」,從者,、服,革者、變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延展、變革、肅殺特性。
金:其性,其,四柱中金旺者,面方而白骨骼,體健神,人義氣,剛毅,不畏,仗義疏財,嫉惡如仇,有自知之明,深知。
五行木屬性~小葉紫檀,「帝王之木」!大家知道,五行相生相剋,如果你屬性是火或者缺五行缺木話,那麼你補木。
木生火,所以木屬性裏面,小葉紫檀是選擇,因為是「帝王之木」。
五行木(小葉紫檀)代表特性木主仁,其性,其情和,其味酸,其色青。
所謂五行,指是木、火、水、金、土這五種元素。
古書有云:「……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化育,以成萬物。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天地數五十有五。
」古往今來,常有五行相生相剋的説法,天地性,眾勝寡,故水勝火。
精勝堅, 故火勝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
實勝,故土勝水。
古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作「十天干」。
那麼,十二地支是什麼呢?「子、醜、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五行我們知道是「金木水火土」。
太極圖説到「十天干」,它五行屬性理解。
答:道教黃帝《陰符經》、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
答:老子所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其旨要於「、、無為」,乃為道教修奉中心,尊為聖典。
五行源自先秦時期,是一種古代中國哲學觀念和思維模式(英語:Mindset)。
中國古代不僅將金、木、水、火、土視作民用五種資源材料,後來視作氣——萬物構成要素[2][3][4],五行間相生相剋,使宇宙萬物運行變化,形成各種現象[5][6]。
五行、陰陽以及氣,同屬古代中國文化(術數和方術)一部分,是風水、算命、相術、占卦、內丹、中醫基本概念ㄧ。
五行最初是作為一種政治治理指導原則而提出,為先王訓典或上天所降賜,要天子遵循。
如《逸周書·小開武》稱武王在位二年,召周公旦問治道,敬聽天命,周公回答文王在位時所奉行作法,其中包括順明三、循用五行,三九星[7]維天,九州維地,四佐[8]維人,五行水、火、木、金、土,君王能順明三,五行乃如常。
《書·洪範》稱武王在位十三年,訪箕子問常理次序,箕子回答上天賜禹治國大法有九類,其第一項即是五行,並解説五行所行理: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
其:雨水下落,和河水滋潤天之下方;火焰上燃,煙隨熱氣飄往地上方;木匠煣烤木材,塑造彎曲或筆直形狀;鍛冶匠(英語:Metalsmith)熔煉金屬礦石(英語:Native metal),其意欲,鍛造其形,或熔煉器物,換其用途[9];土壤滋養作物,能供農夫種植其種子幼苗,時收割其果禾穗。
五行,此人民日用五材[10][11][2],五材即五種資源或素材。
《國語·鄭語》中有ㄧ段呼應記載:「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成百物。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稱:「天生五材,民並之,廢一不可」杜預注五材:金、木、水、火、土。
天子執政,要確保人民能取用、獲得大地上五材,生產和殖貨[12][11]。
延伸閱讀…
令五材於民利用,通行,能發揮其各自效用,水潤下、火炎上、木曲直、金從革、土稼穡,即為五行。
五行提出後,和其他五種事物相配對。
《逸周書·小開武》配五行於五色,《書·洪範》配五行於五味,《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淮南子·墬形訓》配五行於五色、五音、五味。
據《荀子·勸學》:「目五色,耳五聲,口五味」,《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六畜,五牲,三犧,奉五味,九文,六採,五章,奉五色,為九歌,八風,七音,六律,奉五聲」,則五色形容衣服,目所視;五音/五聲形容樂曲,耳聽;五味形容食物,口嚐。
春秋戰國時代,五行不僅和五色、五音、五味相配對,和方位[13][14]、季節[13]、干支[14][15]、數字[16]、天象[17][13]、行星[18]、天氣[17][13]、器具(英語:Measuring instrument)[17][19]、身體[13][20]、德性[17][21]事物應,構成一種以「五」作為基準事物分類模式,另一方面,產生五行相生相剋[22]以及生、、墓地支三合五行結構關係[15]。
五行從原本日用五材,配對、推演其他事物,形成了一種應形式。
而五行生剋和地支三合結構關係(後衍生出旺相休囚死[23]與五行十二宮[24]),意謂著五行變成一種能用來解釋萬物變化和理論。
由此,五行成了一種能解釋朝代興衰(如五德始説)、兵法致勝(如兵陰陽/軍事術數)、時節作息(如《禮記·月令》、《黃帝內經》養生思想)、生理運行(《黃帝內經》醫學思想)學説思想源頭,同時是佔斷吉凶術數學和解釋各種災異祥瑞理論基礎之一。
戰國中晚期秦漢,五行進一步和陰陽、氣、八卦,加以聯繫、統整,擴充其理論學説內容[25][26][27],如漢代氣化宇宙論,混沌不分,到分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分出五行氣,五行氣化生萬物[6]。
氣和五行説結合,使得氣分作五類,帶有五行體性特徵[3][28]。
五行氣化宇宙論下,不但成了一種構造萬物要素,義擴充五氣之流佈通行[25][3]。
氣化宇宙論架構裡,五行並不僅指五種事物,是其體性抽象概括,五行於五種事物,而是均布萬有之中,交相間雜[3][28][29]。
五行漢代和五常相配對,以為天有五行,人有五常,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30][31]。
五行可用兩種空間圖象表示,一五芒星搭配五行生剋,一中央和四方空間模型。
五行“相生、間相勝”原則形成生剋五行模式。
兩兩之間總會存在“相生”或“剋”關係,故五行之間無主次分,地位。
五芒星外圍表示相生,內裏表示剋。
五方應五行:東方木、南方火、中央土、西方金、北方水。
此模式下,中央土四方於同一個層面,有控制四方意。
[33]
《易傳·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天地數五十有五。
延伸閱讀…
”這裏説了十個數,五,是五個生數,五個生數各五合而得六至,是謂五個成數。
漢代經學家這十個數有解釋。
如鄭説:“《》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而五行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後。
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
陽無偶,無配,得相成。
地六成水於北天一並,天七成火於南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天五並。
”[34][35]
不過有文章[16]指出,先秦文獻五行數到“九”為止,《繫辭》“天地數”並不是指五行生成數,“土有成數十”是漢代時陰陽思想進入五行學説結果。
戰國時代齊國人鄒衍立陰陽家,提出王朝來自五行相勝循環。
鄒衍“五行”推演為代表王朝運數“五德”,認為五行不僅代著季節更替,預示王朝興衰。
鄒衍黃帝到夏、商、周之間朝代更替,五德循環相勝解釋,王朝興起時,上天降下代表王朝德運瑞應徵兆,預示王朝衰亡和王朝誕生。
《呂氏春秋》記載了此一學説,如殷商金德式微,姬周火德興起,其預兆: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
文王曰:“火氣勝。
”火氣勝,故其色赤,其事則火。
[36]鄒衍五德説來論證王朝正統性傳統濫觴自秦朝。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
龍是帝王象徵,而黑色是水德色,是太史公雲“此其水德之瑞”。
於周居火德,鄒衍理論推演,水剋火,秦居水德印證了秦將代周而得天下。
據《始皇本紀》載,宣揚德運,秦始皇登基改元後宣佈改服色,是“衣服旄旌節旗上”
秦亡漢興後,雖然新興漢王朝沿用了五德理論來解釋其王朝正統,但朝野之中漢朝當居何德運、尚何服色爭論不休。
高祖建國初,宣佈漢承秦水德、黑色。
但以公孫臣代表一派認為,宣佈漢居剋秦水德土德。
雖然此提議遭到了丞相張蒼,但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漢朝終於改朔易服,宣佈漢居土德、尚黃色。
而到新莽代漢時,劉向、劉歆父子五德説盛行,不但推翻了鄒衍建立到周王朝德運次序,提出了王朝德運理論:王朝德運王朝所生,而王朝德運王朝剋。
劉氏父子説法,漢當居火德、尚紅色,火生土,所以代替漢朝王莽新居土德、尚黃色。
此後,中國王朝大多五德相生來推演。
想知道更多五行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什麼嗎?看下去..:[37][38]
肝臟主宰憤怒,憤怒會傷肝臟;
心臟主宰喜樂,喜樂會傷心臟;
脾臟主宰思慮,思慮會傷脾臟;
肺主宰,會傷肺;
腎主宰恐懼,恐懼會傷腎。
《禮記·禮運》記載:「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
是三五而盈,三五而闕。
……五行、四時、十二月,相為本」,後列舉「五聲、六律、十二管……五味、六和、十二食……五色、六章、十二衣」,這是曆法一組,樂曲一組,食物一組,衣服一組。
〈禮運〉篇中,五行視曆法時間循環變化(季節交替、月相盈虧)具有關係,並且是聖人制禮本源、之一[39]。
《禮記·月令》篇中,即十二個月時令和五行相配,記述天子於各月份禮儀、行政事務、法令、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