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從五品至正五品:古代封建社會官階漫談


[古代封建社會中的官階體系龐大而嚴密,其中正五品和從五品便是兩個至關重要的級別。][正五品是中國、朝鮮、越南、琉球等古代國家的官階,屬於中級官員,多數任職於州級機關。正五品上接從四品,下連從五品,而在唐朝、高麗王朝和朝鮮王朝,正五品尚有上下之分。而朝鮮王朝的正五品屬參上官。]
相較之下,[從五品位於從六品之上,正五品之下,職務多屬管理地方政務。][正五品稱謂“貴人”,而升至從五品官秩,方算踏入社會上流之列。]在中國古代,[官階等級劃分明晰,正五品為“貴人”,升至從五品,才享有此稱謂。]正五品為從五品的上位階層。[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被尊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至正七品則稱參上官,而從五品與正五品同屬堂上官。]參上官在堂上官與參下官之間。[唐朝、高麗王朝與朝鮮王朝的正五品有上下之別,其中朝鮮王朝的正五品位階較高。]
古代官階之中,[正五品屬於堂上官之一,位居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之下,與正四品平列。]從五品位於堂上官與參下官之間,[其上為正五品,而下接正六品。古代官階劃分共計十八級,從正一品至從九品,從五品位居第十級。]
五品官:明清官制中的中層幹部
引言
在明清時期的官制結構中,「五品官」是一個重要的官階層級,擔任中層幹部的重要職責。本文將深入探討五品官的歷史淵源、職權範圍、品秩考評以及與其他官階之間的關係。
歷史沿革與職權
五品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周代,「五等爵位」中的士爵即約略相當於後世的五品官員。到了唐代,正式設立五品分官的制度,並將官吏的品秩與俸祿等待遇聯繫在一起。明清兩朝沿襲了這一制度,將官員按職位大小劃分為九品十八階,並明確了五品官的職權範圍:
官階 | 職務 | 責任 |
---|---|---|
正五品 | 知府、通判 | 管理府州縣的行政、經濟、司法、軍事等事務 |
從五品 | 知州、同知 | 協助知府管理州縣事務,具體分工視地區大小而定 |
從五品 | 知縣 | 管理縣級事務,包括行政、司法、財政、户籍、治安等方面 |
品秩考評
品秩是評價官員資歷和功績的重要依據,影響著他們的升遷、待遇以及社會地位。明清兩朝實行「朝考」和「巡考」相結合的考評制度:
朝考:三年一度在京師舉辦,由吏部負責考核京官,考核內容包括政績、才能以及對時政的見解。
巡考:由巡撫、提督等高級地方官員對轄區內的官員進行考評,考核標準與朝考相似。
官員通過考評後會得到升遷、降職或留任等處置,這些考評結果會被記錄在《考功清冊》 中,成為後世評定官員功過的依據。
五品官與其他官階
在明清官制中,五品官位於中上層,與其他官階的關係如下:
職階 | 職責 | 對應官員職位 |
---|---|---|
一、二品 | 中央部委首長 | 尚書、侍郎等 |
三、四品 | 京師主要官員,省級官員 | 六部司官、巡撫、布政使等 |
五、六品 | 府、州、縣級官員,高級幕僚 | 知府、通判、知州等,以及部分翰林院編修、庶吉士 |
七至九品 | 縣級以下基層官員,技術官吏 | 主簿、典吏等 |
總體來看,五品官在官場中屬於高級官吏,其職責繁重且影響深遠,是官僚體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小結
五品官是明清官制中中上層官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沿革悠久,職權廣泛,在行政體系的運作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五品官與其他官階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龐雜有序的明清官僚系統,對中國傳統政治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延伸閲讀…
正五品
從五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