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目錄
屏山鄧氏家族:香港開基立業的八百年歷史
楔子
縱觀香港新界五大家族,屏山鄧氏屹立於歷史洪流中,其八百餘年的傳奇故事,在每一座古建築和每一個角落中徐徐展開。
鄧氏源流
鄧氏先祖鄧漢黻,宋初自江西遷居廣東,創立新界鄧氏基業。其玄孫鄧符協,才華洋溢,高中進士,任職陽春縣令。鄧符協愛好遊歷,在元朗一帶發現風水寶地,遂於崇寧三年遷居岑田定居。
五元祖分基


南宋年間,鄧氏五元祖分遷各地,其中鄧元禎、鄧元禧、鄧元亮、鄧元英、鄧元和分別開基於屏山、錦田、廈村、龍躍頭、萊洞和大埔頭,形成鄧氏五大房。
屏山開基
鄧元禎父子來到屏山,發現地形如蟹狀,風水絕佳,遂定居於此。相傳,他們於後山聽到鹿鳴之聲,寓意福澤後代,遂將後山命名為鹿鳴崗。
抗英風波
1899年,香港政府計劃在屏山埔滘山設立警署,遭到鄧氏族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警署破壞風水,更組織太平公局抗英,最終不敵英軍,傷亡慘重。
文物古蹟
隨著鄧氏家族繁榮發展,屏山興建了眾多祠堂和書院等建築,見證了鄧氏文化與傳統的傳承。為了保護這些珍貴文物,政府設立屏山文物徑,向公眾開放。
警署變博物館
屏山警署曾是殖民時代的象徵,鄧氏族人將其視為屈辱的印記。經多番交涉,香港政府同意將警署改建為屏山鄧族博物館,並納入屏山文物徑,以彌補鄧氏失去的祖墳。
鄧氏影響
鄧氏家族在香港新界發展史上影響深遠,其產業遍佈,人口眾多,被英國政府列為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鄧氏子孫人才輩出,為香港社會做出巨大貢獻。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是屏山鄧族的祖祠,建於七百多年前,至今仍用於祭祖、慶典和家族聚會。宗祠保存完好,展示了鄧氏家族的深厚底藴,於2001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錦田支系
鄧氏五大房中,錦田支系分遷至廈村、龍躍頭等地。廈村鄧氏建立了「廈村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龍躍頭鄧氏發展出「五圍六村」,成為當地重要的聚落。
結論
屏山鄧氏家族在香港新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開基立業、抗英救國、建設家園的歷程,見證了香港從蕞爾小島發展成為繁榮都市的時代變遷。而鄧氏文物古蹟,則承載著鄧氏家族的歷史記憶,為我們瞭解香港的過去和現在提供了一扇穿越時空的窗口。
項目 | 內容 |
---|---|
先祖 | 鄧漢黻 |
遷居地 | 廣東 |
玄孫 | 鄧符協 |
官職 | 陽春縣令 |
愛好 | 遊歷 |
定居地 | 崇寧三年遷居岑田 |
分基元祖 | 鄧元禎、鄧元禧、鄧元亮、鄧元英、鄧元和 |
定居地 | 屏山、錦田、廈村、龍躍頭、萊洞和大埔頭 |
屏山發現 | 地形如蟹狀 |
後山命名 | 鹿鳴崗 |
抗英組織 | 太平公局 |
警署 | 埔滘山 |
反對原因 | 破壞風水 |
文物徑 | 屏山文物徑 |
博物館 | 屏山鄧族博物館 |
影響力 | 新界五大家族之一 |
宗祠 | 屏山鄧氏宗祠 |
建立時間 | 七百多年前 |
用途 | 祭祖、慶典、家族聚會 |
錦田支系 | 廈村、龍躍頭 |
廈村 | 建立「廈村市」 |
龍躍頭 | 「五圍六村」 |
元朗鄧氏:香港新界望族
元朗鄧氏是香港新界望族,自南宋末年就定居元朗,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鄧氏在元朗地區建立了龐大的宗族體系,對本地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有深遠影響。
起源與發展
根據鄧氏族譜記載,元朗鄧氏始祖鄧伯林於南宋末年(1279年)從廣東惠州遷居元朗。鄧氏一族在元朗開枝散葉,形成許多支系,其中以「伯」、「二郎」、「四郎」三系最為興旺。
宗族組織
元朗鄧氏宗族組織完善,建立了嚴密的宗祠、義莊和社學系統。其中,鄧氏宗祠是祭祀祖先、舉行重大事宜和凝聚族人的重要場所。義莊則負責救助貧困宗族成員,社學教授宗族子弟儒家經典。
土地擁有
鄧氏擁有元朗地區大量的土地,這些土地主要是透過開墾獲得。他們成立了許多圍村,如錦田圍、十八鄉等,作為聚居場所。這些圍村具有強烈的防禦功能,既能抵禦外敵入侵,又能維護宗族秩序。
社會影響
元朗鄧氏在當地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興建學校、醫院和橋樑等基礎設施。鄧氏還熱衷於慈善事業,設立多間義莊,救濟貧困民眾。
文化傳統
元朗鄧氏保留著許多傳統文化習俗,如舞獅、舞龍、神功戲等。這些習俗不僅具有娛樂性,也反映了鄧氏族人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
名人輩出
元朗鄧氏歷史上出了許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鄧肇堅。鄧肇堅是著名的實業家和慈善家,創辦了多家企業,並捐資興建醫院、學校等公益事業。
元朗鄧氏至今仍是香港社會的重要力量。他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鄧氏宗祠成為重要的文化旅遊景點,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參觀。
元朗鄧氏支系
支系 | 始祖 | 地區 |
---|---|---|
伯系 | 鄧伯林 | 錦田 |
二郎系 | 鄧元亮 | 屏山 |
四郎系 | 鄧伯祥 | 十八鄉 |
七郎系 | 鄧伯壽 | 下白泥 |
八郎系 | 鄧伯興 | 南生圍 |
十郎系 | 鄧伯駒 | 上白泥 |
十一郎系 | 鄧伯虎 | 橋嘴 |
十三郎系 | 鄧伯瑞 | 黃泥墩 |
十四郎系 | 鄧伯彥 | 沙洲 |
十五郎系 | 鄧伯雄 | 白石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