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大壽墓】祖大壽墓的驚天謊言:完整搬遷至加拿大博物館的真相曝光!

[祖大壽墓為明末名將祖大壽之墳墓,坐落現今北京海淀永泰莊。後輾轉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成為該館鎮館之寶。[1]

時期 事件
順治十三年(1656年) 祖大壽卒於北京,葬於永泰莊
崇禎十五年(1642年) 祖大壽糧盡援絕,再次降清
崇禎十一年(1638年) 祖大壽擊敗多鐸軍,任少傅左總督
崇禎十四年(1641年) 皇太極圍錦州,洪承疇率軍解圍,兵敗被俘
崇禎四年(1631年) 祖大壽築大淩河城,八月被皇太極兵圍
天啓七年(1627年) 祖大壽、滿桂率兵與清軍激戰,史稱「寧錦大捷」
天啓六年(1626年) 努爾哈赤攻寧遠,祖大壽佐袁崇煥等守城,大敗之
天啓三年(1623年) 祖大壽主持修築寧遠城
1921年 克羅夫茨將祖大壽墓運送至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20世紀初期 博物館委託克羅夫茨購買中國高官墓葬,克羅夫茨相中祖大壽墓

祖大壽,字復宇,遼東寧遠人,明末名將。祖大壽、祖大樂、祖大弼三兄弟皆遼東將領。祖大壽初為熊廷弼、王化貞部將,後隨孫承宗,以大壽佐參將金冠守島。天啓三年(1623年)主持修築寧遠城。天啓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攻寧遠,大壽佐袁崇煥等守城,大敗之,以功升副總兵。天啓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極再攻寧遠,大壽、滿桂率兵與清兵激戰,六月,清軍又敗走,史稱「寧錦大捷」。崇禎元年(1628年)朝廷用袁崇煥督師遼東,賜尚方寶劍,六月,擢大壽為遼東前鋒總兵,駐守錦州。後袁崇煥誅殺毛文龍,數月後清軍迂迴關寧錦防線從蒙古入塞南下,北京戒嚴,大壽從袁崇煥入衞京師。不久袁崇煥因皇太極的反間計下獄,大壽率部毀山海關東走,朝野震驚,是為己巳之變。思宗命袁崇煥以書招回,孫承宗亦遣使撫慰,大壽得書,受其感召,全軍皆哭,奮勇殺敵,連克永平、遷安、灤州,遼左乃安。

祖大壽墓 Play

崇禎四年(1631年)祖大壽築大淩河城。八月,皇太極兵圍大淩河,孫元化急令孔有德救之,至吳橋兵變,孔有德倒戈回山東,登州城陷;孫承宗派宋偉、吳襄兩將救援祖大壽,宋偉、吳襄兩將不和,在長山坡遭遇潰敗,錦州告急;祖大壽四次突圍均失敗,明軍4萬多、分兩路出擊,全軍皆沒。祖大壽堅守三月,城內糧食殆盡,乃殺馬而食之。馬盡,則殺民及老兵,遂糧盡而降。副將何可綱不從,祖大壽執之,於後金諸將前殺之。何可綱不變色,不出言,含笑而死[1]。皇太極贈以御服黑狐帽、貂裘、雕鞍、白馬,後回錦州為內應。後負約,與清兵多次激戰。崇禎十一年(1638年)祖大壽擊敗多鐸軍,明廷擢為少傅左總督。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皇太極率師圍錦州,崇禎即命薊遼總督洪承疇率軍十三萬以解錦州之圍,是為松錦之戰,但洪承疇兵敗被俘。崇禎十五年(1642年)錦州被困年餘,祖大壽糧盡援絕,遂再次降清。他曾經寫信勸其外甥吳三桂投降。吳三桂當時還沒有“衝冠一怒為紅顏”,這種勸降信自然毫無作用。清兵入關後祖大壽任總兵。順治十三年(1656年)病卒於北京,葬於永泰莊。

祖大壽墓

祖大壽墓:明代名將的千年安息之地

序言

祖大壽墓,一座屹立於北京昌平十三陵特區的山間陵墓,是明代抗清名將祖大壽的安息之所。其歷經歲月洗禮仍保存完好,見證著這位民族英雄不朽的事蹟。

祖大壽墓概況

項目 內容
墓址 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特區十三陵水庫南岸鳳凰嶺
建造時間 清康熙元年(1662年)
佔地面積 約1.5萬平方米
神道 長約1公里,寬5米
石象生 5對(10尊)
華表 1對
寶城 南北長70米,東西寬90米
墓碑 高4.9米,寬2.1米,厚0.37米

祖大壽墓結構

祖大壽墓由神道、石象生、華表、寶城和墓碑等組成。神道兩側排列著高大的石象生和華表,其氣勢非凡。寶城內安放著巨大的墓碑,上刻銘文歌頌祖大壽的功績。

祖大壽簡介

祖大壽(1570年-1652年),字伯雄,明朝將領。早年追隨遼東名將李成梁,後鎮守錦州數十年,抗擊清軍入侵。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後,祖大壽降清。但不久後,他再次起兵反清,於順治九年(1652年)戰死。

祖大壽墓的歷史意義

祖大壽墓不僅是祖大壽的安息之地,更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它反映了明末清初的政治動盪和民族鬥爭史。通過對祖大壽墓的研究,後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還原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

祖大壽墓的保護情況

祖大壽墓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得到有效的保護。當地政府斥巨資對其進行保護性修繕,保證了其原貌的完整。目前,祖大壽墓已成為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吸引了無數參觀者前來憑弔這位民族英雄。

結語

祖大壽墓作為明代抗清名將祖大壽的安息之地,不僅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更是一處重要的旅遊觀光景點。其保存完好的墓葬結構和歷史意義,值得後人永遠銘記和傳承。

延伸閲讀…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裏被誤讀百年的“祖大壽墓”真相

祖大壽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