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姓文化 |包氏高清圖騰下載 |包姓的來源包氏的姓氏源流 |【包姓的來源與圖騰】

姓氏:包
拼音:bāo
人口:約 480 多萬〔 見姓氏 〕
排名:第 104 位。

位於閻姓之後,康姓之前。

包[讀音bāo(ㄅㄠ)姓,是一個典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當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

包姓源於風姓包氏,出自中國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諡太昊後裔,《繫辭》載:古者包羲氏王天下;《史記》載:伏羲,作《·八卦》;《漢書》載:包羲三皇首;周朝左丘明著《帝系譜》載:包羲太昊子黃帝子有昊己姓和任姓酉姓奉祀伏羲;《元和姓纂》載:太昊娶少典,生炎帝黃帝。

《路史》載:包羲後裔有包氏。

包氏氏稱姓包姓。

源於風姓包氏,出自遠古部落首領中國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諡太昊後裔,《繫辭》載:古者包羲氏王天下;《史記》載:伏羲,作《·八卦》。

《漢書》載:伏羲為三皇首,《楚帛書》《中華萬姓同根》《百家姓》載:包羲母風華胥,包羲隨母姓風,風姓包氏。

《元和姓纂》載:包羲太昊娶少典妃。

《史記》載:黃帝少典子。

《帝系譜》載:包羲太昊伏羲氏娶任姒邑有蟜氏女,登少典妃位,名附寶,封號少典,生炎帝神農,黃帝軒轅,黃帝子有昊己姓和任姓酉姓奉祀伏羲;《路史》載:包羲後裔有包氏,氏稱姓包姓。

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字庖犠】氏簡化包羲氏。

史籍《路史》中記載:“包羲氏後有包氏”,屬於職業形成先祖名字簡化姓氏,氏稱姓。

包氏正確讀音bāo(ㄅㄠ)。

無論怎麼考證下面幾支是包羲後裔,因為包羲但是中華人文始祖,而且中國人他奉為人類始祖神!種種傳説來宣揚他英雄業績。

現代考古發掘出甘肅秦安大地灣大帝裏文化遺址;河南舞陽賈湖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使包羲及其後裔史料得以證實,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發現蒙國豕韋聖物包羲太昊日月圖騰。

《帝系譜》載: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後裔蒙國包豕韋,世東蒙主。

《繹史》《世本》世系表載:包羲後裔蒙國豕韋。

《唐書·帝王世系表》載:豕韋風姓!《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載:東夷豕韋北遷形成東胡室韋;《史》為木骨閭即蒙古哩音譯;《魏書》作木骨失韋;《北史》譯高車沒歌部缽室韋。

《隋書》稱沒歌部缽室韋。

《舊唐書》蒙兀室韋;《蒙兀兒史記》載:蒙兀者,室韋別種,其出自東胡!《蒙古族通史》載:蒙兀室韋成吉思汗統一北方各部為蒙古族。

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

《帝系譜》載:
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妃。

《元和姓纂》載:包羲太昊娶少典,其後襲封者,以為姓。

《國語·晉語四》載:少典娶於有蟜氏生帝炎帝,並注祖母華胥。

《路史》載:包羲母華胥。

《史記》《百家姓·包》載:包羲子黃帝子孫楚君棼冒後裔包胥救楚封於申,史稱申包胥,包胥辭受,人稱王孫包胥。

周敬王姬丐十四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僚伍子胥計破楚入郢。

包胥楚昭王羋軫(熊壬)出逃,楚國亡時刻,包胥認為只有秦國能夠幫助楚國,因而求援於秦國。

秦哀公願意出兵。

包胥遭拒,秦廷不吃不喝地哭泣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其忠心所感動,終於派公子子蒲、子虎率領戰車五百輛援救楚國。

秦、楚兩國軍隊反擊下,終於趕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楚國得以復國。

後來,楚昭王論功行賞,封包胥於申地(今河南南陽市),而包胥則聲稱:我請救兵不但國君,主要是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隱居山中,晚年。

因此,楚國人民王孫包胥敬重,封邑名稱其申包胥。

申包胥後人,周敬王十四年即開始包字姓氏,該支包氏自此開始,漢朝時成為漢族包氏,史稱漢族包氏正宗,因而,申包胥尊為漢族包氏得姓始祖。

《帝系譜》《世本》《三皇廟碑》《元和姓纂》載:包羲娶少典妃。

《國語》載:少典生黃帝炎帝;《山海經·海內經》載:炎帝生伯夷父;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龍;先龍生氐羌。

宋朝時賜羌王榆龍琦姓包,名包順,後裔形成羌族包姓。

源於偽託改姓,妄言避難改姓氏。

説史籍《後漢書》記載:“西漢末年丹陽包氏,本鮑氏,避王莽,改鮑包。

”此後成為包氏一支。

但各種版本《後漢書》中沒有查到有此記載!
源於包姓孛兒斤氏族,《繹史》《世本》世系表載:包羲後裔蒙國豕韋,《帝系譜》載: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後裔蒙國包豕韋,世東蒙主。

《魏書》稱木骨失韋。

《北史》高車歌乞袁部缽室韋。

《隋書》譯沒歌部缽室韋。

《唐書》稱蒙兀室韋,《蒙古族通史》載:蒙兀室韋乞顏部包·鐵木真成吉思汗兼併北方各部為蒙古族,蒙古族包姓是成吉思汗嫡系子孫,380萬人,包姓主幹,蒙古族第一大姓。

滿族包姓,屬於漢化改姓氏。

康熙帝蒙古察哈爾後,察哈爾蒙古貴族包姓分配滿蒙各部奴,形成滿族包姓,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⑴.滿族烏雅氏,滿語Uya Hala,稱吳雅氏,漢義“豬”,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世居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地,是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

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有包氏。

⑵.滿族瑚圖氏,滿語Hutu Hala,漢義“鬼”,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有包氏。

⑶.滿族扎庫塔氏,滿語Jakuta Hala,稱查庫塔氏,漢義“各八”,世居瓦爾喀、噶哈里漢額裏村(今吉林延吉朝陽川西部)、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薩楚庫(今黑龍江寧安老松嶺一帶)、松花江沿岸及白山區地,清朝中葉後多漢姓有包氏。

⑷.滿族霍託羅氏,稱輝圖氏,滿語Huotolo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后冠漢姓有包氏。

包氏是一個典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當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蒙古族包姓人口:380萬人,主要分佈內蒙、 外蒙、新疆、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青海、甘肅、雲南;漢族包姓人口:約八十多萬,主要分佈江蘇、 浙江、 福建 、 廣西、 安徽、四川、江西、海南、山東,佔全國人口:總數0.05%左右。

今丹陽包氏居住新橋、皇塘、裏莊、運河、麥溪、全州、珥陵地。

包氏入閩始祖字十郎,號白,諱始仁。

祖籍山西上黨(今山西長治),先祖數次南遷後落籍於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

舊譜相傳,“始貢於宋孝宗隆興間,得選汀州教授。

”“嘗權知上杭縣事,解組後退隱陳坑而奠宅焉。

”。

上杭南部邊陲汀江西岸陳坑(今下鄉寨村),從此成為閩杭包氏地。

上黨郡:“上黨”字面意思指山上高地,“上天黨”,故名。

上黨地名見於春秋時期晉國,戰國時期韓國置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三十六郡,上黨郡承,是其中郡之一,治所長子(今山西長子),這個郡級行政區劃轄治範圍是今天山西省長治市中心山西省東南部地區。

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

《繫辭》載:古者包羲氏王天下。

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

十六國時期,後周政權改名潞州外,上黨郡基本保留,到北魏時期郡治遷回壺關。

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上黨郡治遷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轄縣十個。

唐朝時期,改上黨郡潞州,此上黨郡名復存在,但之後歷朝歷代保留上黨縣,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黨縣長治縣。

包姓漢族上黨郡望,丹陽堂號。

漢朝時太原守侯包宗善定居上黨,發展上黨郡望族,後裔唐朝勇包超唐玄宗時封於丹陽,子孫丹陽堂號。

包拯後人形成廉明孝肅家風。

包姓蒙古族蒙古地望,天驕堂號,包·鐵木真後人清朝形成報國聖武家風。

丹陽郡:丹陽稱潤州、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丹陽名地方,但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

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後,後有許多丹陽名郡和縣。

丹陽郡始建於西漢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

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後轄區縮小。

到了南北朝後魏時,河南省項城縣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

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廢黜,後隋煬帝置潤州,治所延陵(今江蘇常州),蔣州(今江蘇南京)丹陽郡。

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

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

古代楚國原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湖北枝江,名其地丹陽。

秦朝時期丹陽縣,稱丹楊縣,今安徽省塗縣一帶,唐朝時期併入塗縣。

、兩乃至民國、現今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城市,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現行見姓氏。

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義,山東之平邑、龍口,湖北監利,廣東之澄海,廣西之田林,雲南隴川、河口,四川合江地有分佈。

漢、蒙、滿、回、瑤、土家、東鄉、仫佬多個民族有此姓。

《鄭通志》、《續通志》《氏族》俱收載。

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路史》雲:“包犧氏後有包氏。

”包犧亦作“庖犧”。

音fúxī。

其後或以“包”氏,音變為bāo。

2、鄭樵注云:“楚大夫申包胥後,字氏。

”申包胥,楚公族大夫,姓公孫,封於申,故號申包胥。

3、或為鮑姓改。

“丹陽包氏,本鮑氏,避王莽改包。

”見《姓氏考略》。

丹陽即今江蘇鎮江。

丹陽包氏泰山(即今山東泰安東南)鮑姓,南遷,改氏。

4、或為俞姓改。

《續通志·氏族》載:“宋番部俞龍琦率屬來降,自言聞包待制(:即指傳説中包公)為朝廷忠臣,乞賜姓包,上。


6、蒙古族包姓或博爾濟吉特氏改,本部落名,以部姓,乃元代皇家姓氏。

後或取博爾濟吉特氏首音諧“包”而為單姓。

包姓分佈:分佈廣,佔全國漢族人口:0.05%。

江蘇、浙江多此姓,二省包姓佔全國漢族包姓人口:13%。

1、相傳古帝庖犧氏(即伏羲氏)後有包氏,見《路史》。

2、系羋姓。

春秋時楚大夫申包胥(楚君蚡冒裔)後,王父字氏。

延伸閱讀…

包氏高清圖騰下載

包姓的來源包氏的姓氏源流

子孫徙居上黨。

3、丹陽包氏,其泰山鮑氏,王莽時避難,去魚包。

4、宋時番部俞龍琦率屬來降,自言聞包侍制(即包拯)為朝廷忠臣,乞賜姓包。

5、金時女真人姓,見《高麗史》。

7、遼寧岫巖蒙古八旗裔有包氏。

居內蒙古東北部原蒙古孛兒斤氏,漢姓包。

包鹹,東漢時會稽曲阿人,官鴻臚。

郡望:丹陽,zhōng中姓 姓氏中 拼音zhōng 人口約 1 萬〔 姓氏 〕 排名第 638 位。

位於薜姓 後,新姓 之前。

中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638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無2006年… 2019-06-17zhǎng掌姓 姓氏掌 拼音zhǎng 人口約 3 千〔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028 位。

位於忠姓 後,緒姓 之前。

掌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1028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無200… 2019-07-08róng絨姓 姓氏絨〔 絨 〕 拼音róng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530 位。

位於赫姓 後,霸姓 之前。

絨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1530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 2019-07-18mèng孟姓 姓氏孟 拼音mèng 人口約 430 多萬〔 見姓氏 〕 排名第 71 位。

位於白姓 後,秦姓 之前。

孟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712018年712014年702013年732007年702006年… 2019-06-25zhòng仲sūn孫姓 姓氏仲孫〔 仲孫 〕 拼音zhòng sūn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1557 位。

位於姓 後,畫姓 之前。

仲孫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15572018年無… 2019-06-22fēng封姓 姓氏封 拼音fēng 人口約 42 萬〔 見姓氏 〕 排名第 246 位。

位於茅姓 後,池姓 之前。

封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246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2582007年無2006年… 2019-06-30ōu甌姓 姓氏甌〔 甌 〕 拼音ōu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268 位。

位於嗎姓 後,崛姓 之前。

甌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2268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 2019-07-21hē訶姓 姓氏訶〔 訶 〕 拼音hē 人口不足千人〔 稀有姓氏 〕 排名第 2996 位。

位於炅姓 後,闔姓 之前。

訶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2996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無2007年… 2019-08-13wèi尉姓 姓氏尉 拼音wèi、yù 人口約 10 萬〔 姓氏 〕 排名第 442 位。

位於宓姓 後,隗姓 之前。

尉姓 百家姓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時間 排名 4422018年無2014年無2013年3812007年無20… 2019-07-17姓氏:一個人家族血緣關係標誌和符號。

同一個祖先繁衍後代稱宗族。

姓氏起源於部落名稱或部落首領名字。

它作用主要是於辨部落中氏族後代,於氏族之間通婚,是人類文明一個里程碑。

您貴姓,祖上姓氏圖騰啥樣呢?姓氏:一個人家族血緣關係標誌和符號。

同一個祖先繁衍後代稱宗族。

姓氏起源於部落名稱或部落首領名字。

它作用主要是於辨部落中氏族後代,於氏族之間通婚,是人類文明一個里程碑。

您貴姓,祖上姓氏圖騰啥樣呢?他阿,民申冤,懲治權貴,堂號上黨堂,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説中部落酋長太昊後代。

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

據《路史》載:”包羲氏後有包氏”。

出自申姓,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後。

申包胥,楚國君蚡冒後裔,故稱王孫包胥。

他赴秦國求兵援楚。

申包胥後代其名字中包字姓,包氏。

據《後漢書》載,丹陽包氏,本鮑氏,避王莽,改鮑包,成為包姓一支。

包姓入閩始祖字十郎,號白,諱始仁。

《繫辭》載:古者包羲氏王天下。

延伸閱讀…

包姓文化|始祖是誰?那麼​“包姓” 你知道多少?答案都在這裏

姓氏| 包姓起源及其文化故事

《史記》載:伏羲,作《·八卦》。

《漢書》載:伏羲為三皇首。

《楚帛書》、《中華萬姓同根》、《百家姓》載:包羲母風華胥,包羲隨母姓風,風姓包氏。

《元和姓纂》載:包羲太昊娶少典妃。

《史記》載:黃帝少典子。

《帝系譜》載:包羲太昊伏羲氏娶任姒邑有蟜氏女,登少典妃位,名附寶,封號少典,生炎帝神農,黃帝軒轅,黃帝子有昊己姓和任姓酉姓奉祀伏羲。

《路史》載:包羲後裔有包氏,氏稱姓包姓。

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字庖犠)氏簡化包羲氏。

史籍《路史》中記載:“包羲氏後有包氏”,屬於職業形成先祖名字簡化姓氏,氏稱姓。

包氏正確讀音bāo。

現代考古發掘出甘肅秦安大地灣大帝裏文化遺址;河南舞陽賈湖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

使包羲及其後裔史料得以證實,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發現蒙國豕韋聖物包羲太昊日月圖騰。

《帝系譜》載: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後裔蒙國包豕韋,世東蒙主。

《繹史》《世本》世系表載:包羲後裔蒙國豕韋。

《唐書·帝王世系表》載:豕韋風姓。

《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載:東夷豕韋北遷形成東胡室韋;《史》為木骨閭即蒙古哩音譯;《魏書》作木骨失韋;《北史》譯高車沒歌部缽室韋;《隋書》稱沒歌部缽室韋;《舊唐書》蒙兀室韋。

《蒙兀兒史記》載:蒙兀者,室韋別種,其出自東胡。

《蒙古族通史》載:蒙兀室韋成吉思汗統一北方各部為蒙古族。

《三皇廟碑》載:包羲創字作八卦,子裔炎黃。

《帝系譜》載: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妃。

《元和姓纂》載:包羲太昊娶少典,其後襲封者,以為姓。

《國語·晉語四》載:少典娶於有蟜氏生帝炎帝,並注祖母華胥。

《路史》載:包羲母華胥。

《史記》《百家姓·包》載:包羲子黃帝子孫楚君棼冒後裔包胥救楚封於申,史稱申包胥,包胥辭受,人稱王孫包胥。

周敬王姬丐十四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僚伍子胥計破楚入郢。

包胥楚昭王羋軫(熊壬)出逃,楚國亡時刻,包胥認為只有秦國能夠幫助楚國,因而求援於秦國。

秦哀公願意出兵。

包胥遭拒,秦廷不吃不喝地哭泣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其忠心所感動,終於派公子子蒲、子虎率領戰車五百輛援救楚國。

秦、楚兩國軍隊反擊下,終於趕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楚國得以復國。

後來,楚昭王論功行賞,封包胥於申地(今河南南陽市),而包胥則聲稱:我請救兵不但國君,主要是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隱居山中,晚年。

因此,楚國人民王孫包胥敬重,封邑名稱其申包胥。

申包胥後人,周敬王十四年即開始包字姓氏,該支包氏自此開始,漢朝時成為漢族包氏,史稱漢族包氏正宗,因而,申包胥尊為漢族包氏得姓始祖。

3、《帝系譜》《世本》《三皇廟碑》《元和姓纂》載:包羲娶少典妃。

《國語》載:少典生黃帝炎帝;《山海經·海內經》載:炎帝生伯夷父;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龍;先龍生氐羌。

宋朝時賜羌王榆龍琦姓包,名包順,後裔形成羌族包姓。

4、源於偽託改姓,妄言避難改姓氏。

説史籍《後漢書》記載:“西漢末年丹陽包氏,本鮑氏,避王莽,改鮑包。

”此後成為包氏一支。

但各種版本《後漢書》中沒有查到有此記載!《繹史》《世本》世系表載:包羲後裔蒙國豕韋。

《帝系譜》載: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後裔蒙國包豕韋,世東蒙主。

《魏書》稱木骨失韋。

《北史》高車歌乞袁部缽室韋。

《隋書》譯沒歌部缽室韋。

《唐書》稱蒙兀室韋,《蒙古族通史》載:蒙兀室韋乞顏部包·鐵木真成吉思汗兼併北方各部為蒙古族,蒙古族包姓是成吉思汗嫡系子孫,380萬人,包姓主幹,蒙古族第一大姓。

6、滿族包姓,屬於漢化改姓氏。

康熙帝蒙古察哈爾後,察哈爾蒙古貴族包姓分配滿蒙各部奴,形成滿族包姓,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滿族烏雅氏,滿語Uya Hala,稱吳雅氏,漢義“豬”,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世居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地,是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

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有包氏。

滿族瑚圖氏,滿語Hutu Hala,漢義“鬼”,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有包氏。

滿族扎庫塔氏,滿語Jakuta Hala,稱查庫塔氏,漢義“各八”,世居瓦爾喀、噶哈里漢額裏村(今吉林延吉朝陽川西部)、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薩楚庫(今黑龍江寧安老松嶺一帶)、松花江沿岸及白山區地,清朝中葉後多漢姓有包氏。

滿族霍託羅氏,稱輝圖氏,滿語Huotolo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后冠漢姓有包氏。

包氏是一個典型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當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

蒙古族包姓人口380萬人,主要分佈內蒙、外蒙、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青海、甘肅、雲南。

漢族包姓人口約八十多萬,主要分佈江蘇、浙江、福建、廣西、安徽、四川、江西、海南、山東,佔全國人口總數0.05%左右。

今丹陽包氏居住新橋、皇塘、裏莊、運河、麥溪、全州、珥陵地。

包氏入閩始祖字十郎,號白,諱始仁。

祖籍山西上黨(今山西長治),先祖數次南遷後落籍於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

舊譜相傳,“始貢於宋孝宗隆興間,得選汀州教授。

”“嘗權知上杭縣事,解組後退隱陳坑而奠宅焉。

”。

上杭南部邊陲汀江西岸陳坑(今下鄉寨村),從此成為閩杭包氏地。

包胥公:楚大夫,楚國第一將軍,復楚忠臣,居上黨。

贊曰:時,伍胥,秦乞師,不辭勞苦,忠義貫日,歷代,偉哉胥公,名傳萬古,配姚氏一品夫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