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月8日電(記者周潤健)進入臘月後,農曆己亥豬年,年味。
天文專家表示,即到來豬年中,出現我國傳統曆法中“無春”現象,即農曆一年中沒有“立春日”。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立春時間公曆年2月4日前後。
天文年曆顯示,2019年2月5日2020年1月24日,農曆己亥年,即“豬年”。
2019年立春2月4日,而此時是農曆“狗年”,2020年立春2月4日,但那時是農曆“鼠年”了。
所以,即到來農曆豬年有“立春日”。
“無春”現象是如何形成呢?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解釋説,中國幾千年來採取傳統農曆是陽合曆。
協調農曆年和公曆年間時間,需要置閏,即有年份安排13個月,有兩個月份。
置閏規則二十四節氣來定。
農曆[註 1]是漢字文化圈傳統上使用陰陽合曆曆法,適用於農事生產時序,故以此名。
又稱作中曆[5]、華曆[6]、中國曆[7]。
農曆寅月歲首,傳説寅月建正始於夏朝,所以又稱作夏曆[8][9]。
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宣佈格里曆作官方曆法,稱為國曆、曆,華夏傳統曆法則返稱曆、傳統曆、曆。
格里曆陽曆,而農曆是月相週期安排月份日期,故習稱曆。
不過農曆考慮了地球環繞太陽公轉週期,冬至回歸年基準確定歲實,配合季節陽光分一歲二十四節氣,所以其實算是陽曆。
閩南話稱農曆(lông-li̍k)、曆(kū-li̍k)、曆(im-li̍k)、曆(láu-li̍k),稱咱人,是「咱人的曆日」(lán-lâng ê la̍h-ji̍t)略縮[10]。
記載此曆法的曆書(作曆本、歷日、曆日、曆頭),稱為皇曆或曆。
古代曆書皇帝頒布,官方印刷,所以稱為皇曆。
多用黃色封皮,稱曆[11][12]。
採用現行定朔法,有可能會出現無中氣月但置閏狀況[註 5]。
皇帝「御覽曆」宜忌外,有頒詔、出師、招賢、遣使軍國大事宜忌。
官吏「壬遁曆」,有上官、上冊、進表、赴任吉凶[15]。
曆外有「七政躔度曆」,記載了七曜行度用以預測天象,於今日天文年曆[16][17]。
通書得名「通天人之際」,是術數家曆傳注,增添了擇日宜忌規則、神煞起例等術數理論和方法內容[18]。
現代曆稱農民曆,包含了二十四節氣,農民務農。
農民曆雛型可追溯《夏小正》,該書記載了每個月天象、物候及民生活動農政資訊[19]。
漢武帝時曆法天象運行失合,召集羣臣制定了《太初曆》,中國傳統曆法史上一次改革,後世建立起基本曆法規則。
主導改曆太史令司馬遷採用農時相應夏正歲首,自此大都採用「夏正」[20][註 2],寅月正月[9];後朔日和節氣計算方式後世得到修訂(改為定朔、定氣)。
現行農曆是依既定基本規則,運用現代天文學成果修訂,日月實際運行軌道天文數據計算得來,而非像古代是參考座標的曆元推算後年月日。
農曆和格里曆、伊斯蘭曆、印度曆(英語:Hindu calendar)、佛曆一,是當代應用廣泛的曆法之一。
華人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朝鮮半島、越南及全世界海外華人社區,農曆廣泛應於生日標記、各種民俗活動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節慶活動,中華文化象徵。
曆法是紀錄時間座標系統,多數古代民族天象來定曆法,有年和月之概念:年,四季週期,即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月,月相盈虧週期,即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測量回歸年和朔望月長度,會發現一年十二個月多大約10.875日,即單個曆或陽曆無法時年和月週期。
曆曆月是月相盈虧週期來制定,1個朔望月長約29.53日,故制訂曆月月30日,月29日,若以12個月1年,1年長度落354日或355日之間,故年只是大體上符合一個四季循環,但其長度和四季週期有一些差異,這導致新年並非於某個季節,而是推移,從冬季移動到夏季。
例如伊斯蘭曆、古希臘曆是如此。
陽曆曆年是陽視運動週期(回歸年)為制定標準,沒有月之概念,或者月只是大體符合月亮陰晴變化週期。
例如西曆月朔望月相差0.51.5日,西方語言月份與月亮同源(例如英語中monthmoon),但月亮每月日期變化沒有關係(即新月日期推移)[註 3]。
季節地區,原創曆法多陽曆,比如尼羅河定期氾濫,造就了古埃及陽曆。
華夏曆法時考慮到陽及月球運動,兼顧了年和月週期,是陰陽合曆。
夏曆依觀測月相變化,嚴格朔望月週期確定月份(定朔),農曆曆部份,12個月354日左右。
通過觀測太陽視運動黃道關係,觀察出回歸年之週期365.25日左右,太陽之高度角變化週期,影響地表氣候環境,定出二十四節氣(定氣),農曆陽曆部份。
結合時衡量到曆十二個月陽曆回歸年每年有11日,[21]使彼此能夠接近,春秋時代起即有「十九年七閏月法」;排定了閏月規則,力求調和中氣相應月份[註 4]。
如此既達到年合四季、月合圓缺,即新月於初一,新年於冬春交,達成陰陽和諧。
十九年七閏規律下,每個人其19歲倍數之生日,有機會西曆生日夏曆重合於同一日[22]。
十九年置七閏規則使用到時憲曆廢。
現在使用置閏規則,是看前後兩個冬至之間,有幾個月相週期,以此來決定該年是否置閏。
#置閏。
據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劉寶琳和杜倫大學教授理查·史蒂芬森(英語:F. Richard Stephenson)手稿,及《古今曆術考》作者譚冰補充,現代天文學而言,中國傳統曆法可用以下規則描述[23]:
現行曆法,朔分月,每個朔望月始末通過太陽和月球位置確定,每個月太陽直射月球背面之時刻,定出朔日,朔日定為初一,為每月。
每月太陽直射月球正面日期定出望日,為十五或十六日,為每月之中點日期。
一個月上旬順序習慣上稱初日,如一月十日稱為正月初十。
下旬稱為廿日,有些通勝説成念日;如一月二十二日稱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冬至所在月定義十一月,後月份為十二月、正月、二月……復十一月。
其中農曆每年第一個月習慣稱為正月,十一月及十二月稱為冬月及臘月。
表示氣候成語「十冬臘月」從此得來,字面意思即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為一年中月份。
若兩冬月間,不計冬月剩餘11個月,需置閏。
現行曆法時憲曆時,廢除「十九年置七閏」,以及修改「無中氣置閏」規則,改為滿足條件下,對第一個無中氣月置閏。
條件如下:兩冬月(冬至所在月份)之間,不計冬月,若剩餘11個月(即兩冬至間有12次新月),該年不用置閏;若剩餘12個月(即兩冬至間有13次新月),置閏於兩冬月間第一個無中氣月(有時一歲可能會有兩個無中氣月,只取第一個),月序前一個月(閏月幾月後面,稱閏幾月)[24]。
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日,越南稱為Tết Đoan Ngọ(節端午),韓國稱為단오(端午)或수릿날(戌衣日/水瀨日,同音,兩種漢字寫法韓國可用)。
於當前近日點冬季,冬季節氣之間,十冬臘月分配到中氣;若採無中置閏法,閏月發生夏季。
未來因近日點進動,可能改變。
定完月後,決定一年起始。
民用曆法中,正月朔日為一年開始,稱為元旦(元春旦)或(正月旦),正月初一子夜下一個正月初一子夜前時間段稱為「一年」。
有時一年內出現兩個立春,即年初一後立春,翌年年初一前再立春,稱為「雙春年」,視作吉兆。
現行曆法計算,雙春年有閏月,有閏月年有雙春,故稱「雙春兼閏月」。
相反,如果年初一翌年年初一前夕沒有立春,稱為「盲年」。
十九年週期內,雙春兼閏年及盲年各出現七次,而單春年只有五次[25][26]。
古代,官方會指定年號,並確定開始時間(奉正朔),隨後依順序紀年。
夏曆時會使用干支標註年份順序(包含歲星紀年及歲紀年),十二地支應十二生肖,比如壬辰龍年。
民間會民間信仰於節慶表示神明誕辰或傳統戲劇作品使用,如辛卯年四月十二日、甲午年臘月初七。
中華民國成立時,廢除農曆官方地位,改格里曆計算年份,同時稱正月朔日春節,廢年號制度。
現今人們直接用民國紀年或公元紀年來表示農曆年份,標示會年份後加上干支紀年,如2021年9月5日中華民國110年辛丑七月廿九。
或採用黃帝紀年,若公元前2698年黃帝紀元元年起算,公元2023年黃帝紀元4721年(主要見於農民曆,稱黃帝紀元○○○○年。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改曆改元通電》所用農曆紀年即採了時革命黨人因拒用滿清皇帝年號而改用黃帝紀元)。
天干地支60種配搭,循環復,每60年干支紀年一個週期、每60月干支紀月一個週期、每60日干支紀日一個週期、每60時辰干支紀時一個週期,干支紀年月日時合共有八字。
天干地支應到月份,採用干支紀月,這種紀月冬至所在月子月,每一年一個週期,如遇到閏月,閏月干支前月。
其中是地支中子午,在夏曆有着地位。
於這種應關係,每5年(日),干支紀月份(時辰)完成一次週期。
(干支紀月不計閏月)
十二地支中,子午太陽位置來確定,子陰,午陽,子午歲、日週期定出始末中點:
中國古代子夜日之分界,子正(00:00)為一日開始,夜子初四刻(24:00)為一日終結[27]。
但習慣中,人們傾向於認為一日開始於寅時(平旦)5點。
中國傳統一日分割12個時辰,是子時、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1個時辰於2個時,子時是下午11時上午1時,時是上午1時上午3時,以此類推。
夏曆干支來標記流水日,像如星期,無天文意義。
60干支一循環,甲子、乙丑、丙寅、……、癸亥、甲子。
比如,2013年新年歲首(西曆2月10日)是丁未日,2014年歲首(1月31日)是壬寅日。
朔望月長度29.2729.83日之間變動,是29.530588日(29日12時44分2.8秒)。
因此,農曆一個月是29日或30日,稱月及月。
每一個月起始於朔日子夜,結束於下一個朔日子夜之前。
現行曆法採取定朔法。
早期,採用平朔方法確定朔日。
觀察,確定朔望月長度,比如
29
499
940
{\displaystyle 29{\tfrac {499}{940}}}
日[註 6]。
然後,選一個日月合朔日期作曆元,每一個月增加
29
499
940
{\displaystyle 29{\tfrac {499}{940}}}
日,取整數部分即得朔日。
平朔規則下,是大小月相間,然後每15或17個月有一對月。
元授時曆起,天文台運用天體運行規律和採用實際觀測天象數據,確定每朔(太陽和月球黃經)時間,取當日朔日,即每月初一。
定朔規則下,各月大小排列並,有時會碰到四個月或是三個月。
地球橢圓地圍繞太陽公轉,速度,故節氣有二法。
時間,公轉角度定氣。
平氣法春分秋分,晝夜。
延伸閱讀…
崇禎曆,曆法使用定氣。
古代,冬至到冬至之間(約
365
1
4
{\displaystyle 365{\tfrac {1}{4}}}
日),分割24段(每段
15
7
32
{\displaystyle 15{\tfrac {7}{32}}}
日),每段起始於一個節氣,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立春到立夏前春季,立夏到立秋前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冬季。
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中氣,用來確定月份。
冬至所在月份為冬月、大寒所在月份臘月、雨水所在月份為正月、春分所在月份為二月、……、小雪所在月份為十月。
十二個月份裡,各有一個中氣。
無中氣月份前一個月閏月[28]。
每個中氣干支月朔望月多21.75時,兩者異積累到程度後,朔望月閏一個月,以此達到兩者應(變化過程是:干支月,朔望月提前;當提前日數達到半個月時,閏一個朔望月,即一個干支月應兩個朔望月,於是朔望月變成推後半個月;然後朔望月繼續提前,如此循環復)。
結果是,每32.6個朔望月中有一個閏月。
實際觀測中,於定朔和定氣方法平均值存在差異,每兩個閏月並非精確地相差32~33個朔望月,而是28~36個朔望月,總體19年7閏(12×19÷7)符合32.6平均值。
定氣太陽運行位置準,二十四節氣相應於太陽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位置。
二十四節氣中,原本驚蟄雨水之前,穀雨之前。
後西漢末年劉歆雨水、驚蟄調,、穀雨調。
於克卜勒運動第二定律,地球靠近近日點時公轉速度會,當前近日點小寒附近,因此冬至到大寒兩個中氣之間相隔,29.45日;而地球靠近遠日點時公轉速度,當前遠日點小暑附近,因此夏至到大暑兩個中氣之間相隔,31.45日(北半球準)。
當中氣間隔可以朔望月(≈29.53日)時,一個月可能完全兩個中氣日之間,此時這個月沒有中氣。
反之,當中氣間隔朔望月短時,兩個中氣可能完全兩個朔日之間,此時一個月內有兩個中氣。
冬至日子夜到冬至日子夜前「一歲」。
一歲365日,有時366日。
冬至所在月定為冬月(或子月,天干地支記月)。
不計冬至月,一歲包含1112個整月,包含12個整月時,第一個無中氣月份閏月,此乃無中置閏法。
若冬至子月朔日,前一歲閏月;若冬至晦日,則冬至後之一歲閏月。
1年有12個月或13個月。
包含13個月年份閏年。
1810年立春2409年除夕(立春前日)600年間7421個月中,有雙中氣月19個,無中氣月240個,221閏,閏月分佈如下:
下一次閏冬月出現於2033年。
(2033年問題)前一次閏正月出現於1651年,下一次閏正月會出現於2262年;首次閏臘月出現於3358年。
對冬至理解有「冬至日」與「冬至時刻」兩種。
冬至日是日影正午,即是正午接近冬至時刻日。
「冬至時刻」是太陽直射點運動到最南點(南迴歸線)之時刻,或是太陽黃經達到270°之時刻,可通過科學推算和觀測精確到幾分幾秒。
目前中國大陸使用農曆國家標中,冬至定義太陽地心視黃經達到270°時刻[29]。
於定朔平朔及定氣平氣間差異,引發了冬至是歸於上一月還是下一月爭議,如1984年、2014年、2033年問題。
置閏法有遵循亙古傳統平氣置閏,現行是定氣日算置閏,氣置閏,即朔、冬至時後劃分。
隋唐曆法逐開朔、定冬至到時分。
明朝李天經建議,中氣時刻是否介乎兩朔時刻之間,來決定該月是否有此中氣,例如崇禎十五年小雪雖十一月初一日,但小雪時刻十一月朔點之前,此法屬十月[30],如此法則可減少雙中氣月之次數,並使置閏法獨立於時區。
台灣小商家習慣初二和十六供奉福德正神,稱為「作牙」[31]。
農曆新年(中國大陸稱為春節),即農曆正月初一日,古代稱為“元旦”、“”,越南稱為Tết Nguyên Đán(節元旦) ,韓國稱為설날。
農曆新年是一年中節日。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越南、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國家和地區法定假日。
上巳節,即農曆三月初三日,韓國稱為삼짇날。
端午節,即農曆五月初五日,越南稱為Tết Đoan Ngọ(節端午),韓國稱為단오(端午)或수릿날(戌衣日/水瀨日,同音,兩種漢字寫法韓國可用)。
延伸閱讀…
七夕,即農曆七月初七日晚上,越南稱為Thất tịch(七夕),韓國稱為칠석(七夕)。
重陽節,即農曆九月初九日,越南稱為Tết Trùng Cửu(節重九)。
元宵節、上元節,農曆正月十五日,越南稱為Tết Thượng Nguyên(節上元),韓國稱為대보름(보름)。
關於今年立春時間,社會上流傳着三個版本,有的説是2月3日立春,有的説是2月4日立春,有的説是2月5日立春。
天文專家表示,紫金山天文台權威出版《中國天文年曆》顯示,今年立春時間2月3日23時34分。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叫“打春”,冬至數九後第六個“九”開始,所以有“春打六九頭”説。
天文專家表示,“一年兩頭春”是曆法現象,閏年會出現這種現象,公眾大驚小怪。
“一年計於春”。
立春之後天氣回暖,萬物復甦。
民間有“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日,水暖三分”“吃了立春飯,一天一天”説法。
説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
立春五日後,蟄居蟲類洞中甦醒。
再過五日,河裏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有沒完全溶解碎冰片,魚負着浮水面。
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節氣,是一個節日。
天子要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令。
中國民間其稱為“立春節”。
迎春是立春活動,做好準備,進行預演,稱演春。
迎春活動已有3000多年歷史。
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目的是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
過去每年皇曆上有芒神、春牛圖。
立春後,人們春花開日子裏,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是春遊主要形式。
立春時主要是吃春餅、蘿蔔、五辛盤,南方則流行吃春捲。
咬春並限於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
五辛盤是五種辛辣食物組成,葱、蒜、椒、姜、芥調和而成,作為就餐調味品。
鞭春牛,稱鞭土牛。
鞭春牛意在策勵農耕。
、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習俗。
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
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立春日,村裏推選一位老者,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農事開始。
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説灑自家田裏,豐收吉兆。
春天到了,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唐代長安有。
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門上張貼迎春祝吉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
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內容。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
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胸前佩戴綵綢剪成“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農村中流行。
因為燕子是報春使者,是吉利象徵。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古老風俗。
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3釐米公雞,縫小孩帽子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
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麻豆撤牛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
立春節氣到來,預示要進入春季了,初春養生應以養肝護陽主,要注意些什麼呢? 《黃帝內經》説:“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榮,夜卧早起,於庭……”立春開始後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
因此,春季身體,調達情志養生方法。
“春減衣,秋戴帽”。
立春到來,天氣乍暖,晝夜温差,此時人體春季開始變得疏鬆,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減少棉衣物,年老體弱者換裝,不可減。
立春後飲食調養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品,食酸收之味。
五臟五味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性,於陽氣生髮和肝氣疏泄。
立春後麻辣火鍋要吃,羊肉要吃,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損耗陽氣,導致上火。
氣温回升,立春後人們要增加户外活動時間,這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氣血運行。
不過於立春後天氣乍暖,這時適合進行節奏和緩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活動關節,舒展形體,有益健康。
於氣候乾燥,運動時補充水分是。
一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
遠天歸雁拂雲飛,水遊魚迸冰出。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眼,杜陵遠客不勝。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